陳瑤
識字是形成語文素養(yǎng)的基礎。隨著信息網(wǎng)絡化社會的到來,學校、家庭、社區(qū)越來越突破時空的界限,逐漸走向一體化。因此,學校教育應實現(xiàn)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和諧統(tǒng)一、有機互補、高度整合。學生在生活中識字,既是識的過程,也是運用的過程,能真正實現(xiàn)學以致用,所以我們應不斷開發(fā)校外課程資源,將識字與社會生活溝通、融合,從而開創(chuàng)識字新天地。
一、觀察獲形象
“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生活、生產(chǎn)勞動實踐的產(chǎn)物”,因此,“語文課程就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我們就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lǐng)域。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是一本博大的無字書。生活處處有漢字,只不過未能引起學生的注意罷了。當你告訴學生,在生活中只要睜眼一看,用心一想,便能學到漢字。學生就會反問你:“哪里啊?沒看見!”低年級學生他就是這樣,還缺乏到生活中去識字的意識,需要老師引導他們進行觀察、認識,引導他們對自然生活、現(xiàn)實世界,甚至是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進行深入的“觀察”。事物的形象是識字的基礎,只有當學生獲得了豐富的形象,并與相關(guān)的漢字生成了鏈接,他所認識的漢字才不是抽象的符號,才是具體可感的,才能在腦中扎根。如引導學生:家里有冰箱嗎?“冰箱”兩個字認識嗎?回去認真地看一看它的樣子,去摸一摸它的外表,向爸爸媽媽了解一下它的作用,然后叫他們寫出來,認一認。這樣,看到冰箱的樣子,便能想到“冰箱”這兩個字,而看到“冰箱”這兩個字,也能想到冰箱的樣子。課改實驗教材率先進行示范,如在“語文園地”中就有引導學生去觀察、獲取事物形象、認識漢字的內(nèi)容,如:“我在看電視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字,讓我來讀給大家聽。”“我在商店買東西的時候認識了很多字,還收集了一些食品商標呢!”“我走在大街上,特別注意街道兩邊的招牌。這樣也能認很多字呢!”這些內(nèi)容的安排是對學生觀察意識的引導,也是對他們識字方法的引領(lǐng)。事物的形象能縮短文字與事物之間的距離,因此學生需要通過觀察獲取豐富的事物形象,為提高識字能力提供“能量”。把學生引入觀察的軌道,從無意識走向有意識,并養(yǎng)成習慣,這是識字教學的首要任務。
二、實踐強體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在實踐中認識,在認識中實踐,能獲得屬于個人的體驗。通過實踐,學生可以把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學習資源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經(jīng)驗,從而增加識字底蘊。美國華盛頓一所學校的實驗室的橫幅上面寫道:“我聽見了,就忘了;我看見了,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足見實踐之重要,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走入生活,讓他們充分地動起來,去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讀一讀,看一看,動一動……學生也正是在調(diào)用自己的身體和已有的經(jīng)驗去不斷地聽取、觸摸、記住、分析、比較,認識一個個或近或異的漢字的。豐富的體驗是一筆極其寶貴的識字資源,是學習新知的根基,可以任意調(diào)用為識字所用。
“學習的核心部分應當是感悟。”先有所感,方有所悟。感之于外,悟之于心。感即實踐,學生通過用眼觀察,用耳傾聽,用手觸摸,用心分析,獲取了事物的形象,這只是邁出了可貴的一步,它與漢字之間還存在一定的距離。這便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讓兒童已有的物象和文字符號產(chǎn)生同化作用,生發(fā)一種原來如此的感覺,在神經(jīng)上生成一種新的鏈接,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摒棄孤立識字的教學行為,創(chuàng)設相關(guān)的場景,把學生帶入那情境,融入那氛圍,從而十分容易地認識漢字。
三、合作變可感
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需要有合作精神。在人類的長河中,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有限的,只有與他人合作,才能既發(fā)展自己,又發(fā)展別人。學生從生活中獲得的一個個物象,與漢字之間還存在著一定的距離。作為低年級學生來說,還不能寫出來,他就需要找人幫忙,把物象變成具體的文字符號,才能認識相應的字和詞語。合作的對象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同學,還可以是家長和朋友……有一天上課,一學生拿著一張字卡告訴老師,他認識了“餐廳”這兩個字。老師問他:“你怎么認識的呢?”他便告訴大家:“昨晚到爸爸的單位去,我們是在一個很大的房間里吃的飯,里面擺滿了桌子,當時我就問爸爸,這是什么地方啊?爸爸說這是‘餐廳,回到家,我便叫爸爸寫出來,我就認識這兩個字了。”如果沒有人寫出這兩個字,學生腦中便只有“餐廳”的形象,而無“餐廳”這兩個字符,或許有時見到這兩個字也不會將它與自己見到過的“餐廳”聯(lián)系起來。特別是學生之間的合作,可以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重慶市萬州區(qū)百安移民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