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娟
朗讀,是一種出聲的閱讀方式,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起點和基本功。我校學生部分為張家港人,所講方言大部分為吳語,部分為江淮方言。其中吳語方言分虞西話、澄東話、澄要話、老沙話、崇明話五大類。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不少學生為新市民子女,來自全國不同地區帶著不同的鄉音。方言呈現出獨特的多元的文化現象,既有蓬勃生機,也給朗讀指導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從低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
一、讀正確——因讀設導,錙銖必究
用普通話正確地讀,是學生朗讀課文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低要求。但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是學習語文的基礎,更是低年級朗讀教學的重中之重。朱熹在《訓學齋規》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這“一要五不可”正是讀得正確的最好的注釋。如果細聽低年級學生朗讀,你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有不少學生常出現讀破詞,破句的現象,有時最簡單的一個詞語,他們總是把前一個音讀得特別長,很難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感。比如《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著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著字帖/寫。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把這句話讀成: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著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著字/帖寫。經過多次地糾正,仍有部分學生難以更正。在教學中,我就注意從詞語教學入手,在檢查朗讀時,把課文中的詞語羅列出來,如上句中的:蒙著、字帖、照著等,訓練學生先讀好這幾個詞語、詞組,做到不頓讀,要連讀,反復練習,朗讀長句時,才能形成節奏。
二、讀流利——適時點撥,理解感悟
朗讀取得的效果,有時靠分析是永遠得不到的。因此,今天的課堂出現了以讀代講,以讀代問,以讀代答等多種教學形式,目的都是讓學生在自由自在的朗讀中輕松愉快地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學生對一句、一段乃至全篇課文,讀得正確、流利,讀出適當語氣,恰當的語調,就不僅讀懂了,而且也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堅持在讀中去組織、引導、啟發,才能較好完成低年級的教學任務。如蘇教版一年級(下冊)教材《烏鴉喝水》一課的第一段,主要講烏鴉想喝瓶子里的水,卻喝不著。教師首先讓學生把這段讀一遍,初步了解大意,接著教師引導再讓學生讀課文,“烏鴉開始為什么喝不到水呢?”學生通過讀,弄清喝不到水的原因:一是水少;二是瓶口小。學生再讀課文,結合上下文理解烏鴉為了找水,去了好多地方也找不到的情況,看到一個有水的瓶子時心情會怎樣?看到水而喝不到水時的心情又會怎樣?(結合看圖,觀察烏鴉著急的樣子。)為喝到水而認真想辦法時情形又會怎樣?(讓學生表演)教師指導學生在讀時抓住關鍵字詞展開想象,把課文語言還原為作者所要表現的生動形象,進入課文情景,體會烏鴉的心情,最后讓學生讀課文,學生把烏鴉看到水時的高興,喝不到水時的著急讀得恰到好處。由于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有感情讀的要求。教師根據“滲透”的目的,精心組織有層次的讀,這樣學生既能讓學生明確讀書的旨意,又誘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不但學會了朗讀,而且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從而把語言文字和體會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有感情——范讀引領,品味樂趣
范讀,可以在講讀前、講讀中、講讀后。講讀前的范讀一般是全篇課文的范讀,是為了激起學習欲望,幫助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講讀時的范讀一般是部分內容的范讀,是為了促進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難點,掌握一定的朗讀技能。這時的范讀要注重指導,講究方式、方法的多樣性。講讀后的范讀可以是全課或片斷的范讀,是為了或引導學生總結全文,或欣賞課文精彩之處。此時的范讀要求能以聲傳情,充分發揮教材的感染力。
在教學《蘑菇該獎給誰》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讀旁白,我讀兔媽媽、小黑兔和小白兔的話,引起學生朗讀的興趣,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接著我又讓學生改換角色讀課本,指名一生讀旁白,我讀兔媽媽的話,男生讀小黑兔的話,女生讀小白兔的話。這樣學生的興趣更濃,讀得投入,在讀中對課文人物的性格也把握更到位。并把這些方式運用于課文分析之中,以讀代講,在活躍課堂氣氛,渲染氣氛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進行朗讀訓練,從而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的朗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個體優勢,提高整體朗讀水平。
朗讀,多么神奇!朗讀能力又是何等重要!讓我們的低年級課堂少一些講解,多一些瑯瑯書聲;讓我們的學生從小就擁有“流利、有感情地朗讀”一篇文章的能力,享受朗讀帶來的快樂,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江帆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