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明
【摘 要】愛國主義是教育過程中永恒不變的話題,歷史這門學科擔負著培養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任。所以本文中,我將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論述一下初中教師應如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做好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初中歷史 愛國主義 教學工作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4.103
歷史是一門講述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學科,擔負著普及民族歷史精神的特殊使命,不同的國家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內容不同,在我國,從初中階段開始將歷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呈現出來。縱向來看,初中歷史主要是從人類文明起源開始按照時間順序呈現人類文明發展進程中出現的標志性時間;橫向來看,初中歷史教材中所涉及的歷史可以分為中國歷史和外國歷史。但本質意義上來說,在我國教育課程中歷史科目的設置主要意義在于讓學生了解世界發展進程的基礎上,重點掌握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與文明的進程,在精神上武裝學生,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對于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在我看來,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實行愛國主義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思想內容
初中歷史教材考慮到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和學習能力,在內容的設置方面較為基礎化和簡單化,但這并不妨礙初中歷史教材的完整性,從人類起源到現代文明,從中國歷史到其他各國歷史內容,教材中都有全面的涉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愛國主義內容,例如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等,并利用這些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一)歷史人物傳達愛國精神
中國五千年歷史文明進程中,涌現出了非常多的具有崇高民族精神和氣節的人物,尤其是在朝代更替過程中,更是涌現出了一大批政治家、文學家、教育家等,并且以自己的智慧留下了一系列的經典著作,這些典型的人物就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代言者”。教師在一些章節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以歷史人物為切入點,展現一個朝代,或者一個時期的社會發展情況。
例如講解漢代歷史過程中,可以以說過“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霍去病為切入點,展現舍小家為大家的愛國主義精神;講解三國歷史時,以諸葛亮為突出點,展現為了國家建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而講解清末歷史時,則可以以虎門銷煙的林則徐為切入點,展現其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情……這樣可以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先對歷史人物產生崇敬心理,進而在通過具體形象、有血有肉的典型人物表現出的民族節操和國家大義,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學生的一腔熱血。
(二)典型事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歷史發展過程中,杰出人物的出現引領了歷史潮流的改變,但團隊的力量才是決定歷史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而集體的力量促成了不同歷史事件的出現。這些事件推動著一次次的歷史變革,最終成就人類文明的輝煌。我國從秦朝時期開始,一系列的歷史事件,推動著朝代的更替、文明的前進,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典型事件來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對教材中的典型事例進行詳細的講解和分析,讓學生明白事件產生的原因、影響等。例如在講解秦朝歷史這一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將商鞅變法這一歷史事件作為重點內容,讓學生了解商鞅變法和秦國成為霸主之間的關系,從而明白國家建設過程中要不斷創新的必要性,進而激發起學生未來投身到國家建設的豪情壯志。
二、教學要重視現實性
我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由于我國教育曾經長期處于應試狀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不自覺的圍繞考試來開展日常教學工作。就從教師教學這單一角度來說,大部分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采取“三步走”的課堂教學方法:即劃重點、背誦、檢查,考什么就講什么、檢查什么。這種僵化課堂讓教學模式不僅發揮不到歷史學科的本來作用,還會大大打擊學生的歷史學習積極性,更不用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了。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現實性,在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課本理論知識了解到真正的中國歷史,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一)正視歷史
任何民族歷史的發展進程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文明的進步是一個不斷糾錯的過程。我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有輝煌也有屈辱,而如今的影視劇作品中,由于藝術性的需要而美化甚至是曲解歷史,這些都容易給學生造成認知上的誤導。所以,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尊重歷史,不論是四海來朝的輝煌還是被動挨打的狼狽,都要講解清楚,如實的表現出來,讓學生了解到真正的歷史。
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中華民族發展進程中的輝煌歷史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通過講解漢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情況,讓學生明白民族曾經的強大,從而對于燦爛中華文明產生崇敬心理,對于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屈辱的歷史來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尤其是清末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歷史,是中華民族血與淚的集中體現,教師可以通過展現這些屈辱歷史,來激發學生的奮斗欲望,從而為將來投身國家建設,實現“中國夢”做好思想上的鋪墊。
(二)歷史與現實相結合
歷史是一面鏡子,它的存在不是要人緬懷過去的輝煌,亦或是懊惱曾經的錯誤,而是為了激勵活著的人珍惜現在,并努力延續輝煌,避免重復曾經犯過的錯。所以作為歷史教師,我們在講解歷史的過程中,要結合國家的現實情況進行分析,從而實現歷史與現實的結合,讓學生明白自身所處的環境現實,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和奮斗精神。
現階段我國正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隨著中國的崛起,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不斷發展,周圍國家開始對中國采取防范甚至是遏制態度。通過近現代史的教學,尤其是鴉片戰爭、抗日戰爭等知識板塊的講解,教師要明確的將“落后就要挨打的”的理念傳導給學生,并且結合歷史分析中國的發展現狀,激發學生的危機意識,從而讓學生明確自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付出更多的努力,真正做到“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甚至于在未來走上工作崗位時,也能夠明確自身為祖國建設盡一份力的使命和責任。
總之,學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希望,作為初中歷史教師,在學生身心快速成長時期,利用歷史教學給學生的精神上打下愛國主義的烙印,著重培養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對國家建設的使命感,從而讓學生在未來的學習和工作過程中能夠始終保持一顆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