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現代外語教學著重于跨文化能力交際的培養。在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已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本文以云南民族大學為例,分析在現行日語教學模式下,由于受到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的語言理論學習與實際運用脫節的現狀。并通過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探尋日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缺失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能力 日語教學 現狀及解決途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56
1959年,美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在經典著作《無聲的語言》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際”一詞,意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之間的信息交流。外語教學本身就可視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日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在現代日語教學中強調跨文化導入、跨文化交際,旨在逐步培養學生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可以說,實現跨文化交際是日語教學的根本目的。
最新修訂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和?高等院校日語專業高年級階段教學大綱》中也明確指出:“培養學習者的語言運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將成為21世紀日語教育的重要目”。因此,為達到大綱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出現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日語人才,必須進行跨文化交際研究。
外語教學要經歷三個階段:語言能力培養階段,交際能力培養階段,以及未來要更加關注的跨文化交際階段。在以往國內外相關研究中,研究者已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如何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仍是一線外語教學者所面臨的共同難題。
1現行日語教學模式下影響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因素
1.1 課程設置因素
云南民族大學日語本科專業是面向日語零基礎的對象進行教學,所以一、二年級的課程設置是著重于基礎語言教學。以日語本科專業一年級整學年為例,課程設置為“綜合日語”周學時8、“日語聽力”周學時4、“日語會話”周學時2,除此之外在一年級階段沒有再設置安排其他專業課。從日語零基礎的對象出發,在初級階段選擇以夯實基礎為核心的課程設置無可厚非。但此課程設置使一年級階段的教學基本以語言理論講授和聽說讀訓練為主,加之教學內容又受限于教材和課時,就會使整個教學過程缺乏文化因素的導入,而文化因素的導入恰恰是引發初級階段學習者興趣的關鍵所在。缺乏文化導入的初級階段課比較枯燥,使零基礎學習者在一開始就產生畏難和抵觸心理,陷入“不得不學還一直要學”的死循環。
其次,除上述初級階段課程設置缺乏文化導入課程之外,云南民族大學現行日語專業一些課程設置的順序還存在缺乏系統合理性的問題。比如,專業選修“日本概況”課程,按現行日語專業本科培養計劃安排在三年級上學期,而專業選修課“日本文化”也同時安排在了三年級上學期。“日本概況”是系統、全方面概述日本這個國家基本情況的課程,作為跨文化教育中“交際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基礎。應當安排在特定從文化范疇介紹日本文化的專業選修課“日本文化”之前的一學期。
1.2 教學內容因素
以初級階段一年級、二年級教學教學內容來看,無論是“綜合日語”課程還是“日語聽力”、“日語會話”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是以單詞—語法句型—課文或會話的模式構成。以“綜合日語”課程所選用的教材《新編日語》為例,和國內大部分針對高校日語專業的教材一樣,該教材比較偏重詞匯、語法教學。雖然教材在語法文型的編排上系統合理,但是在涉及到語法和文型所對應的例句以及文章會話部分時,題材內容大都套在中國當今社會文化環境下,使語言缺乏其本身所依賴的母語文化環境,相對來說比較生硬。大多學生在學習后會存在實際運用脫節的問題,這種現象在學生與日本人交往或是去日本交流留學時很突出。
比如,《新編日語》中所涉及到的會話部分基本全部采用的是“desu”、“masu”的鄭重體。然而在日本人實際日常生活中,根據會話場景、對象、心理因素的差異,很多時候并非使用鄭重體。
再來看日語教學當中的難點“敬語”問題。對于初次接觸日語敬語的學習者,往往會望文生義地將敬語的功能理解為“表達敬意”,這無形中就給敬語學習帶來了第一道障礙。其實在真實的日本現實社會生活當中,敬語絕對不能籠統理解表達“敬意”,它的使用,體現了日本人獨特的社會心理文化。在日本社會,敬語更多的是用來表達傳遞“地位”,“親疏”,“恩惠”等復雜的人際交往關系。對使用敬語于剛剛踏進社會的日本本國年輕人來說,嫻熟地掌握敬語都是成為社會人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對于日語學習者來說,要想駕馭并使用敬語,則要花費更大的工夫。比起學習語法,更重要的是理解敬語背后的文化因素。
完全依照國內現行教材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如不適時適當地加入一些對象外語的文化因素,導入跨文化交際理念的話,很難實現跨文化交際的教學目的。
1.3 教學方法因素
因為受限于教材及教學大綱要求,同時又受到課時安排和傳統外語教學等因素的影響,日語專業教師在進行授課活動時,大部分都采用“單詞—語法—課文—練習”的傳統外語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而且,初級階段以語言理論講授課程設置十分考驗擔當主干課程教師自身的素質水平,如果教師本身具備較為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的經驗,并掌握文化導入與情景教學方法,便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內容,“見縫插針”地導入文化因素,并在適當的節點采用情境教學方法,活躍課堂的同時,又為今后跨文化教學的開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反之,則會產生相反效果。然而現狀是,不僅是一二年級基礎課程,甚至連一些高年級專業理論性課程,實踐性課程中,教師還是擺脫不了傳統教學模式,比如在日本概況、日本文化、高級日語等課程中還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講解單詞和語法。
1.4 學生客觀條件因素
云南民族大學日語專業學生大部分來自云南本省,由于地緣因素,與沿海發達地區和長江三角洲及北方地區高校學生相比,在進入大學之前大部分學生對于日本、日本文化以及日語都相當陌生。在這種情況下,初級基礎課程如果不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著眼,不適時在講授內容中鋪墊文化因素的話,學生一開始就會產生“所謂語言學習就是干巴巴死記硬背”的印象,不利于培養學習積極性。更為嚴重的是,如果沒有一種客觀積極引導的話,學生更容易受一些外界因素影響,產生厭惡學習日語的心態。
2 探索解決的途徑
(1)建立更合理、同時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首先從課程設置上我們就要確立一個更合適的準則,“結合培養目標,以交際所需,能力所用為選擇、設置”的原則就是一個很好的指導方法。培養具有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就需要我們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根據專業課總學時,首先合理確定語言類和文化類板塊學時,然后合理分配各板塊內的知識和能力學時比例,以此來體現各校的特色知識類和能力(或實踐)類課程的比例和布局。”所以,我們因基于相對穩定而又明確的原則,按照不同類型、板塊合理設置課程, 并可以考慮如何在課程中,尤其是專業選修課的設置中體現民族大學特色問題。
(2)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鼓勵教材建設。外國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一般可分為必修課與選修課,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低年級基礎課程與高年級擴展課程等;按課程內容區分外語專業類課程可分為語言類課程、社會文化類課程、文學類課程。我們應系統地根據課程類型的不同,決定授課內容的基調。必修、理論性、基礎性、語言類課程可以以語法和課文講解為主;而選修、實踐性、擴展性、社會文化及文學類課程則應當充分利用文化因素靈活豐富教學內容。并且在各類課程中,都應鼓勵教師可以適時適量使用教材之外的跨文化輔助補充教學素材,對于某些教師自編教學材料使用比例較大課程,應鼓勵教師系統地將材料整理起來,尋找合適的項目機會,建設特色教材。
(3)從師資隊伍建設入手,培養教師跨文化教學能力。日語專業教師應該首先從自身入手,提高自身跨文化語言交際水平,提高科研能力,關注國內外跨文化教學研究的各種最新動態,涉足相關研究領域。積極爭取學院及學校的各類教師培養項目。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演練跨文化教學方法,注意跟進日語專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加強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
(4)客觀積極引導學生,培養學習日語的興趣。根據不同課程類型,在教學中導入日本文化因素。從文化引向語言,再從語言回歸文化。通過教研室和團學組織,組織一些形式活潑的比賽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鼓勵學生利用學院及學校所帶來的一些對外交流機會,充分實踐跨文化交際能力。
3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外語教學著重于跨文化能力交際的培養,處在一線的教學人員要充分認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現行日語教學模式下,由于受到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的語言理論學習與實際運用脫節的現狀。只有立足于跨文化交際視野,從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培養、學生引導等方面出發,不斷探尋、實踐跨文化交際教學,才能提高日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實現日語專業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日語組.高等院校日語專業基礎階段教學大綱[S].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大學出版社,2001.
[2] 吳進業,王超明.跨文化交際與外語教學[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修剛.轉型期的中國高校日語專業教育的幾點思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4).
[4] 梅子.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視角分析日語敬語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