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菁
摘 要 人文素質水平的高低決定了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也決定了他們的人生高度。當代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的欠缺引發了諸多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高度關注。高校在培養全方位的復合人才,在大學生人文素質提高方面責無旁貸。
關鍵詞 大學生 人文素質 缺失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16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失顯而易見,并引發了不同程度的信仰危機和道德缺失問題。當代國內的理工科大學生過于關注專業知識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提高,相對于文科生而言,人文素質的缺失尤為明顯。
當代大學生多為95后,生活在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他們的優點在于強調自我價值、主體意識、個人奮斗;他們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獲取信息能力與求知欲較強,對人文學科有著廣泛的興趣,但是由于青年學生社會閱歷尚淺,缺乏社會實踐經驗與明辨是非的能力,因而很難篩選出有價值的人文知識去學習。
因此楊叔子院士呼吁“沒有科學的人文,是殘缺的人文,沒有人文的科學,是殘缺的科學。沒有科學的進步,人們將永遠愚昧落后;沒有人文教育,人們將墜入科學進步帶來的文化黑暗及社會滅亡的深淵!”①
1人文素質的涵義及其重要性
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②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缺乏主要表現在人文知識的缺乏、不能辯證的看待社會問題和個人利益、缺乏對親人、朋友、同學的關愛與信任,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較差等。這些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個人健康成長,也不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
2 當代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原因
當代理工科學生人文素質缺失,表現在信仰的缺失,缺少正確積極的文化導向。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迷茫,法律意識、道德意識淡薄,責任感缺失,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類:
2.1 興趣愛好缺失,忽視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
一些學生缺乏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把大部分課余時間消耗在網絡上。在對一些上網成癮的學生做了調查之后得知,很多理工科學生在課余深感空虛寂寞,而本人又不善交際、懶于參與各種社團活動等成為其沉迷網絡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情感得不到共鳴,對未來沒有目標,也沒有明確的職業規劃,在大學相對輕松的環境中無所事事,便在網絡的世界尋求被欣賞,尋求成就感,尋求自我肯定,或宣泄學習成績不佳帶來的壓抑。因此他們活躍在不同的論壇中、游戲里,獲得虛擬的獎勵,在網絡中尋找知己,在虛擬的世界中得到一種滿足,而浪費寶貴的青春時光,浪費了學習的最佳時機,自然也忽視了人文素質的提高對自身的重要性。
2.2 網絡文學的火熱,錯誤的價值觀導向
《盜墓筆記》、《鬼吹燈》、《來不及說我愛你》等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吸引了大批大學生讀者。與傳統文學不同的是,網絡文學更把讀者當成消費者,因而對讀者的心理需求把握更為準確。大學生陷入玄幻、愛情、一夜成名或灰姑娘的故事中不能自拔,西方快餐文化、娛樂文化的影響,正由這些流行的錯誤價值觀導向,當代大學生尤其理工科大學生對網絡文化、西方享樂主義趨之若鶩,而傳統文學及古典文化門庭冷落,將自身人文素質的提高更是拋之腦后。
2.3 道德意識責任感淡漠、法律意識淡薄
現如今,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不穩定,戀愛同居,女大學生墮胎現象屢見不鮮;從見摔倒路人不扶,公交車不讓座;到殺害同寢舍友,更有甚者近日看到大學生網絡購買印鈔機,在校園印制假鈔販賣,可謂無奇不有。失戀、就業難等報復社會的行為等屢屢出現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團結。當我們痛心疾首,譴責這些大學生的道德意識不清,責任感淡漠,法律意識淡薄時,不免捫心自問,我們的教育哪里出現問題了,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些事件的發生。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問題,應當引起家庭、學校、社會的高度重視,而不是聽之任之,放任自流。
2.4 學科設置不合理,知識結構失衡
在眾多高校中,針對理工科學生在學科設置上較為單一,偏重于專業理論與實踐的學習,在人文學科課程的設置上較少,忽視了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性,理工科學生在文學、歷史、哲學、美學、法學、宗教、傳媒、音樂、舞蹈、美術、書法、電影、民俗、禮儀等的基本知識欠缺,導致了理工科學生人文知識結構失衡狀況的發生。個人知識結構的失衡,很容易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或者高能低素質的現象發生。
3 提高當代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方法
3.1 推行“通識教育”,進一步完善學生個人培養體系
推行“通識教育”勢在必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首先必須加強人文課堂建設,增添豐富多彩的人文選修課、講座、培訓,開設音樂、美術、影視鑒賞,名著導讀等科目。亦可聘請名師進校園,舉辦多場講座,可以涵蓋文學藝術、哲學歷史、人文地理、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吸引廣大學子的興趣。把人文素養的培養,列在學生個人培養體系之中,以學分為導向,讓學生重視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并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提高個人的人文素養。
3.2 豐富校園文化,打造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園氛圍
在豐富校園文化方面可以開展傳統特色的文化活動,如利用端午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的契機加強傳統文化的推廣宣傳;還可以發揮學生社團作用,如校園的三農學社、愛心社、象棋協會等,積極引導并廣泛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與人文素養;其次,學校、學院、班級均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讓學生在娛樂休閑中提高個人的身體素質與人文素質;校園媒體的推廣,微信公眾平臺、校園廣播電臺、學院雜志、論壇等也是傳播高質量人文社科知識的重要推手;最后,學校亦可不斷豐富人文類圖書館藏,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開展各類讀書推廣活動,以各類活動為推手,推進讀后感大賽、好書推薦等活動。只有全方位、多角度,齊抓共管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才指日可待。
3.3 提升教職工隊伍的人文素質
教師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任務,他們的人格魅力更是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影響。一個優秀的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體現自身較高的人文素養,這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21世紀的教師要教學生如何“做人”與如何“做學問”都要兼顧,要做到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因此,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并熱愛學習新的知識,廣泛閱覽涉獵各科知識,不斷提高自身人文素質,這是培養具有較高人文素養學生的先決條件。
3.4 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將學生投身于現實社會所進行的人文教育,將人文知識內化的有效途徑之一。社會實踐的形式主要包括社會調查、紅色之旅、社會服務、生產發明、勤工助學、三下鄉等。③參與社會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更開闊的視野,切身體會到真實的社會生活,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還可以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3.5 完善學生綜合測評體系
高校應建立完善的綜合測評體系,綜合素質測評是高校作為評選獎學金和三好學生的重要指標,在就業推薦中,也往往以此作為評判標準。學校將社會實踐、讀書心得、社團活動等納入學生個人綜合測評體系中,用制度來督促、約束學生、鼓勵學生主動的學習人文社科類知識,主動去不斷完善自己,只有將制度與人文相結合才能事半功倍。
4 結語
當代大學的任務在于培養健全人格的學生,這才是大學的最高宗旨之所在。④這樣的培養方式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利于學生科學性學習和思維方法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形成完善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社會責任意識與個人責任意識的強化;有利于學生競爭意識和適應能力的增強,減少因挫折、失敗而產生的悲劇。只有當一所大學把人才培養與人文素質培養并重,才能培育出社會的棟梁之才。
任何教育都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必須在社會、學校、家庭、個人方面多管齊下,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不僅利于學生個人的全面發展,更是對社會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
注釋
① 楊叔子.科學人文.不同而合[J].高等教育研究,2003(3).
② 張德輝.論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0(2).
③ 仝瑞麗.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途徑[J].文學教育(上),2013(11).
④ 張煜芳.提高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養淺談[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