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稚俊 張瑋 李震
摘 要 戰斗精神是一名合格軍人的必備素質。軍隊院校作為我軍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擔負著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任務。本文通過闡述戰斗精神的基本內涵,針對當前學員戰斗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并深入分析原因,探討了進一步加強學員戰斗精神培養的方法途徑。
關鍵詞 戰斗精神 軍校 學員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2.017
戰斗精神,滲透在軍人的一切活動之中,貫穿于部隊作戰、訓練和執行任務的全過程,是一名合格軍人、一支優秀的軍隊所必備的精神品質,是壓倒一切困難、戰勝一切敵人的內在動力。軍隊院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的重要任務,對學員戰斗精神的培養事關軍隊和國防建設大局,我們必須把戰斗精神作為軍校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認真加以研究。
1 當前軍校學員戰斗精神培養現狀①②
軍隊院校各級組織普遍注重學員戰斗精神培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取到了比較顯著的效果。但是,隨著新軍事變革不斷深化,傳統和非傳統威脅不斷加劇,社會環境、家庭等因素沖擊影響不斷加大,軍校學員在戰斗精神形成和提高方面還存在著一些與打贏未來戰爭不相適應的地方,主要體現在:
一是憂患意識和戰備意識不強。部分學員認為,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是決定現代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素,對戰斗精神在未來高技術戰爭中作用發揮產生質疑。有的認為當今我們無論是綜合國力還是軍事實力,與世界頂尖軍事強國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在這種非對稱的態勢下,打贏高技術戰爭的可能性很小,對以弱勝強的信心不足。還有部分學員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認識不足,認為當今天下太平,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很小。
二是犧牲精神和奉獻精神淡化。從學員的入伍動機看,近年來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學員經高考入學入伍,有一部分并不是懷著獻身國防、報效祖國的動機,而是由于地方就業壓力大、部隊待遇有所提高,或者是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解決家庭困難等原因。從學員在校學習的過程看,部分學員的學習訓練目的不明確,功利思想較重,學習無用論等錯誤觀點有所蔓延。不是為了為國防建設做貢獻、為軍隊爭榮譽而學習,而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自己喜歡的、或是自以為有用的就積極參與,不喜歡的、認為將來對個人進步可能用不上的就消極對待,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甚至在學習訓練中想投機取巧蒙混過關。從學員畢業分配來看,個別學員不愿意到邊遠艱苦地區工作,不愿意到基層部隊帶兵,希望分到科研單位、院校、機關等相對舒適的崗位工作。
三是耐受挫折能力和吃苦精神不足。從學員管理教育的實踐看,部分學員冷熱病現象嚴重,在工作生活都比較順利時,各方面表現還可以,學習訓練有一定熱情,對待同志戰友也比較友好,但是一旦經受挫折,就會消極、焦慮,甚至一蹶不振。有的學員在學習訓練中遇到困難時,畏難情緒嚴重,不敢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困難和問題,有的對自己缺乏信心,甚至自暴自棄,萌生退意。
四是團隊意識和服從意識弱化。部分學員性格孤僻,觀點偏激,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不能和同志戰友打成一片,在生活中不樂于助人,也不愿意接受別人的幫助,自私冷漠,缺乏集體榮譽感,不善于團結協作。同時持有狹隘的、所謂的“民主”觀點,對于“部隊是高度集中統一的武裝集團”這一概念認識模糊不清,認為任何個人和組織都無權安排和干涉自己的生活,所有的決策都應該通過廣泛的“民主”產生,凡是上級做出的決定和安排,都持反對態度,平時怪話牢騷多,服從意識差。
2 產生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是長期和平環境的影響。自中越自衛反擊戰以來,我軍已有三十多年沒有打過仗。長期的和平環境對一些人的價值觀念和意志品質產生了消極影響,戰爭離我們很遠,戰爭輪不到自己等和平麻痹思想在軍營蔓延,尤其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不斷發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形勢下,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社會思潮也在慢慢侵蝕著部分學員的價值取向。此外,在網絡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背景下,各類媒體尤其是網絡媒體的輿論引導對青年學員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一些媒體輿論缺乏尚武精神和英雄主義的宣傳,“超女快男”一類的娛樂人物成為廣大青年追捧崇拜的偶像,一些純粹以青春愛情為主題、缺乏思想深度的“肥皂劇”類影視作品廣為流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年學員堅毅果敢、勇往直前、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形成。
二是官兵先天教育不足的影響。當前90后一代地方青年學生已成為軍隊院校生源的主體。這一代人多數為獨生子女,家庭環境優越,從小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在“望子成龍”的呼聲中長大,再加上“高考指揮棒”的指引,家長在對其教育中基本是以“好好學習、將來考上大學”為中心,錯誤地認為“學習好,則百好”,從而忽視了對其思想品質、自理能力、健全的人格、過硬的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教育,使得他們在進入軍校之前就像是“小皇帝”或“小公主”,除學習以外的事情都由父母代辦。對父母、家庭的過度依賴,客觀上造成了其思想偏激、自私自利,耐受挫折、承受壓力的能力差等問題。同時,經過高考進入軍校的學員,大都是地方高中的佼佼者,習慣了表揚和贊許,一旦進入軍校,離開父母,和眾多優秀的戰友在同一平臺上競爭時,會有很多學員產生巨大的失落感。再加上和其他考上地方大學的同學對比,覺得軍校管理嚴格、訓練艱苦、生活單調,由此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這種心理落差,會使很多學員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錯了,覺得參軍上軍校“吃虧”了,這種心態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戰斗精神的培養。
三是院校培養培育不夠系統科學的影響。除了社會和家庭因素的影響,軍隊院校本身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的偏差也影響著學員戰斗精神的培養。首先是戰斗精神教育滲透力不強,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新學員入伍后,我們往往注重條令條例的教育,注重文化學習,注重業務技能的培訓,注重安全管理規定的教育,因為這些內容是硬條件,或有大綱要求,或有明文規定,立即可以見到效果。而戰斗精神是“軟指標”,具體抓什么,怎么抓只能跟著感覺走,因此在戰斗精神教育上重形式、輕內容,重短期、輕長效,時緊時松、時冷時熱。其次是戰斗精神培養缺乏時代特征。軍校在教學訓練方面,能夠緊跟信息時代步伐,積極適應世界新軍事變革,在學員教學訓練科目設置上,加入了富有科技含量和時代特征的內容。而培養戰斗精神卻仍沒有突破老習慣、老方法。講光榮傳統多、賦予時代特征少,講革命英雄主義多、提時代要求少,滯后于形勢任務的發展變化。再次是存在消極保安全的思想。由于安全工作實行一票否決制,造成了因為怕出問題,就把學員限制在一個小圈子里活動,因為怕工作失誤,很多本應該放手給學員去鍛煉和實踐的機會均由隊干部代勞,因為怕出現事故,就人為地降低訓練的難度和要求。以上這些育人理念的偏差,直接影響學員戰斗精神培養。
3 加強戰斗精神培養的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軍校學員戰斗精神弱化是很多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同樣,培養學員的戰斗精神也需要通過多種手段,多種途徑來完成。
一是緊緊盯住新生入學的第一課。戰斗精神體現了軍人血性,關系著戰爭勝負。拿破侖也講過:“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利劍和精神。從長遠說,精神總能征服利劍。”新生入學,猶如嬰兒入世。他們除了對軍人世界充滿好奇、興奮之外,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精神準備,仍然是一個“吃奶的嬰兒”。因此,要針對他們打仗思想薄弱、戰斗精神缺乏的實際,緊緊盯住軍政基礎訓練,幫助他們強化軍隊意識、軍校意識、軍人意識,順利實現“兩個轉變”,踢好邁向軍營的“頭三腳”。要結合新生入學動員,及時開展“軍地反差、認識偏差、心理落差”系列教育,講清軍隊使命、軍校任務、軍人職責,幫助學員打牢入學即入伍的思想基礎。要結合新生入學生活,從軍容風紀抓起,從一日生活做起,從條令條例嚴起,在點滴養成中強化學員的紀律意識、規范意識、服從意識。要結合新生入學訓練,讓學員在一朝一夕、一言一行、一步一動的嚴格訓練中體驗軍人要求,在風吹雨打、嚴寒酷暑、緊張激烈的艱苦磨練中培養戰斗意志。
二是精心打造摸爬滾打的大熔爐。千錘鑄劍,百煉成鋼。要針對學員獨生子女多、艱苦歷練少的實際,充分利用摸爬滾打的軍營生活,錘煉學員英勇頑強、善打硬仗、誓死擔當的軍人血性,和當兵不怕苦、訓練不怕累、打仗不怕死的戰斗精神。要把平時當戰時,通過嚴格正規的連隊化管理,培養學員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軍人氣質。要把操場當戰場,通過會操閱兵、體能考核、畢業聯考等活動,培養學員奮力拼搏、奮勇爭先的吃苦精神。要把實踐當實戰,通過組織野外綜合演練、執行重大訓練任務,培養學員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戰斗豪情。軍校的操場、訓練場、演習場都要武化、實戰化,軍校的歌聲、番號聲、口令聲都要有兵味、實戰味,軍校的辦學特色、工作氛圍、文化環境都要姓軍為戰、體現尚武精神,著眼打造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威武之師。
三是充分彰顯優良傳統的影響力。傳統是一種品格、一種氣質,蘊含著傳承歷史、接續未來、跨越時空的力量。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本身就是培育戰斗精神的教科書。要不斷教育引導學員在學習黨史軍史中感悟優良傳統的熠熠光輝,在弘揚我黨我軍優良傳統的精髓真義中尋根勵志。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結合黨史軍史教育,以及“七一”“八一”“十一”“抗日戰爭勝利”等重大紀念活動,不斷引導學自覺堅守愛黨忠誠、愛國奉獻、愛軍精武的軍人操守。要大力弘揚集體主義精神,學員入學入伍動員、入團入黨培訓、畢業分配志愿,都要把黨的事業、祖國利益、人民需要高于一切教育貫穿其中,引導學員樹牢矢志強軍、獻身國防的遠大志向。要大力弘揚英雄主義精神,堅持用英模人物、先進典型的事跡感召學員,用“長征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等激勵學員,用院校多年來積淀形成的特色精神熏陶學員,學英雄思想、走英雄道路、做英雄傳人。
注釋
① 丁光偉,劉鳳健.軍校學員戰斗精神培養途徑分析.高等教育研究學報,第32卷第1期.
② 谷正雄,韓慶亮,周保清.防空兵戰斗精神培育.軍事誼文出版社,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