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華 黃劉軍 周亮 黃江平
摘 要:在調查武陵山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的基礎上,總結該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在民族文化利用、保護和發展的先進經驗,剖析該地區城鎮化建設與民族文化的互動機理,并以此為指導探索民族文化和新型城鎮化雙向互動、相互促進的解決方案和政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民族文化;發展
湖北武陵山連片特困區城鎮化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排除該地區自身的“硬件”約束外,特殊的地域民族文化也是重要的影響和制約因素。而恩施州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且處于湖北,湖南,重慶交界的武陵山片區之中,以其作為例子具有典型的參考價值。本文在新型城鎮化建設大背景下,以恩施州為例,調查民族山區新型城鎮化建設和民族文化開發與保護現狀,辨析民族文化與城鎮化建設互動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設計有助于二者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的策略,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議。為從根本上改變武陵山區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農民“進城上樓”的文化(觀念、習慣、認知等)不適應、甚至抵制而導致的建設速度慢、水平低,政府出力不討好、百姓受用不受益的尷尬現狀,促進該地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健康和諧發展提供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
一、恩施州新型城鎮化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新型城鎮化總是在一定的經濟,政治,地理,文化等條件下形成的。“十三五”時期是恩施州將全面貫徹黨中央的戰略部署加快精準扶貧,促進新型城鎮化突破性發展的關鍵期,由于恩施州受地理環境的的影響,使基新型城鎮化總體發展水平相對滯后,也阻礙了新型城鎮化的健康有序發展,具體表現如下:
(一)新型城鎮化水平相對落后
單就恩施州而言,新型城鎮化率從2010年的30.5%增至2014年的50.1%,這個縱向比較是可觀的。但相對于全國平均城鎮化水平而言,恩施州城鎮化水平差距較大。恩施州的城鎮化率2012年比全國低19.8個百分點,僅相當于湖北省的64.4%。
(二)經濟增長方式單一,發展動力嚴重不足
2011年至2014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02.1億元,有效拉動了經濟發展,但也反映出市域經濟發展對投資的過度依賴。尤其,2013年以來,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疲軟,滬容高速與宜萬鐵路等重大項目的完工,投資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也明顯下降。
(三)思想觀念發展滯后于城鎮化的推進速度
雖然許多人由農村搬到城市的高樓大廈,戶籍也由農村變為城鎮,但思想觀念仍守舊陳腐。比如消費觀念未改變,這從他們的穿著打扮可清晰易見,同時,文化水平素質也仍停留在農村,文明用語等習慣未能與城鎮水平相融合。
二、恩施州新型城鎮發展對民族文化的影響
恩施州是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以土家苗族文化為主,土苗民族文化在歷史的沉淀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且民族文化種類豐富的優秀民族文化土壤,但隨著恩施州新型城鎮的發展也無可非議地給傳統民族文化帶來了許多創傷,我們以簡單圖示表示二者關系。
(一)新型城鎮化與民族文化的發展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
1.城鎮化促進土苗民族文化融合。恩施州新型城鎮化的發展,使人們居住集群度大大提高,從而使建立的公共民族文化廣場得以充分利用起來,人們在一起唱歌跳舞,進行文化交流,促進苗土兩族文化的互相融合,互相取長補短,也以這種方式使得典型的民族文化得以傳承與開發。
2.新型城鎮化帶動民族文化環境發展。恩施州城鎮化對于城鎮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健康有序的新型城鎮化帶動民族生態環境文化發展,通過文化實踐創造新的民族發展環境,重新建立起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
3.新型城鎮化拉動民族生產生活文化發展。城鎮化帶來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城鎮化促進了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由原來的農民洗腳進“城”,傳統的農業生產轉變為從事服務業為主,開始接受城鎮居民的生活模式,“街舞”、“走路”鍛煉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們對業余文化的追究更加豐富。
4.新型城鎮化改變居民風俗習慣文化。城鎮化過程伴隨著人口流動和文化傳播的雙向過程。在城鎮化過程中城鎮新居民逐漸適應城市文化,并將原來農村風俗習慣帶入城鎮,引發當地傳統習俗文化發生變化。
5.新型城鎮化加強民族價值觀念文化發展。城鎮化過程中,居民逐漸習慣于使用現代交通、通信、媒體等工具,接觸更多的新知識、習慣更多的新現象,并潛移默化的改變生活習慣,適應時代的新價值觀念。
6.在城鎮化促進民族文化發展的同時,民族文化作為一種民族地區的無形資產,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也漸變為有經濟價值的產品,從而推動城鎮化的發展。這個在恩施州許多景區的開發中顯現最突出,就以土家女兒城為例,開發商土家族的房屋建筑文化建立一個具有古韻味的小城,其中又注入土家女兒會等大型民族風俗,每個月中都會以不同的風俗形式,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游玩消費。
(二)民族文化與新型城鎮化互為阻力
1.民族文化阻礙新型城鎮化的建設。一方面,民族文化本身存在著一些不利于城鎮化建設的因素,如非商品性,傳統意識,文化水平低等;另一方面,城鎮化進程中給民族文化帶來的制約因素有反過來制約了城鎮化的發展。
2.城鎮化的發展也給民族文化帶來創傷。具體表現在三方面:
第一,青壯年人才流入城鎮廠房企業,民族文化的繼承陷入困境。我們以土家吊腳樓文化作為典型的參考例子。根據我們的田野訪問調查可知,青壯年人士幾乎全部傾向于城市的高樓大廈,沒有條件待遇和薪酬,是沒有人愿意去繼承這樣一門獨特的民族手藝。
第二,民族特色文化受到城鎮現代化的沖擊而流失。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原來散落的居住方式可能會被集中的城鎮生活所取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會更加頻繁,民族融合的速度會加快,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有的民族特色會被淡化,并逐漸消失。深層次的民族文化由于挖掘,傳承,弘揚,創新不夠,外人很難直觀切身地感受到它的客觀存在,于是乎給人以恩施州缺乏民族特色的錯覺。
第三,民族文化過于商業化。在新型城鎮化的驅動下,民族文化商業價值得到充分開發,比如民俗旅游資源開發,民俗風情表演,民俗產品的開發,民俗節日的商業利用等等。雖其客觀上促進城鎮經濟總量的增加,但令人擔憂的是,長此以往,民族文化將會被同化,民族文化特色精髓將消失,這樣會破壞民族文化的純潔性,原生性,是民族文化庸俗化,也會傷害地方民俗自尊心。
三、促進新型城鎮化與民族文化和諧發展建議
城鎮化對于不同民族來說是一種重新改變民族人口地域分布的過程,由于每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孕育在一定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之下的,這種人口分布的重新改變無疑會對本民族的文化產生影響,很可能造成民族文化的流失,但有挑戰就會有機遇,若我們能正確對待并處理好新型城鎮化和民族文化的關系,不僅有助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也有利于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因此,我們根據對新型城鎮化與民族文化融合發展現狀的分析提供以下建議為當地決策作參考。
(一)政策支持
政府首先在保證城鎮化穩步推進之中,要完善民族傳統文化保護管理制度。前瞻性的開發利用與進行城鎮建設。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管理與保護,使二者和諧發展。
1.培養民族文化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發展恩施州的民族文化產業。創新民族文化形式與經濟發展相結合,民族文化特色與城鎮建設實踐相融合,這不僅是新型城鎮化的要求,更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2.政府出臺公共文化政策為一些典型的民俗文化“正名”給予其政策和機會,及公平的競爭環境。要進一步放寬文化領域的市場準入,鼓勵其以產業化競爭的姿態走向世界,以同等的文化身份參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3.政府啟動民族文化繼承保護專項資金,鼓勵青年人學習繼承民藝。給予足夠的資金或薪酬,保證他們基本生活,鼓舞信心。并可適當為他們安排崗位,既保證民間藝術的傳承,又可以讓他們為城鎮化建設作一份貢獻。
4.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經費用于民俗文化發展的貸款貼息,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發展前景好的民俗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拓展適合民俗文化產業機構特點的貸款融資方式和相關保險服務,鼓勵個人,企業社會,以各種形式創辦國家政策許可的民俗文化產業,對其在規劃建設,土地使用,稅費政策,從業人員職稱等方面與國有民俗文化單位同等對待。
5.加強地方法制的建設,為民族地區新型城鎮化與文化產業的融合與發展保駕護航。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矛盾、新興文化產業的保護,都需要地方在符合大政方針的前提下,制定相適宜的法律來規范,對于不合時宜的、過時的條款要及時修改,給與地方更加自由的創新環境。
(二)加強文化發展基礎設施建設
1.有計劃地,合理地建設布局民族文化廣場。在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劃出專門的民族文化廣場建設區域,使住在城鎮高樓中的人民群眾在這里互相建立聯系。既可以解決農民“進城上樓”的枯燥乏味的生活習慣,又可以在無形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傳承民族文化。
2.建立民族文化博物館,民族博物館既可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風采,又可使其不至于在城鎮化中消失。同時,加強中小學生的民族文化歸屬感,學校可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讓他們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
3.修建州民俗文化商業街。通過休閑商業街與民俗文化的無縫聯接,無疑給民俗文化提供了一個生存發展的很好的空間,休閑商業的休閑態度與民俗文化的自發性也是相契合的,民俗 文化產生的經濟效益也能吸引更多的民眾投身于民族文化的資源保護與產業開發,對新型城鎮化的經濟建設也會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2015年恩施州政府工作報告.恩施新聞網,2015(1).
[2]藍菲.四川新型城鎮化路徑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5).
[3]吳江.重慶新新型城鎮化推進路徑研究[D].西南大學,2010(4).
[4]董素云.城鎮化對三峽民族地區傳統文化的影響[D].重慶三峽學院,2012(7).
(指導老師:高華峰,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