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開篇介紹了我國信托業的發展歷程,提出了在經濟新常態及“大資產管理”時代下,我國信托業在各金融同業的競爭之下必將走上發展轉型之路。接下來指出我國信托業應從風險防控、業務轉型、業務優化這三方面著手,提升自身競爭力。
關鍵詞:發展歷程;轉型原因;轉型路徑
一、我國信托業發展歷程
我國信托業始于20世紀初的上海。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第一家專業信托投資機構—中國通商信托公司,1935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央信托總局。1947年10月,全國共有信托公司15家,資本總額91,500萬元;到1948年解放前,全國共有信托公司14家,其中上海13家。新中國建立至1979年,我國的信托業基本處于停辦狀態。1979年10月,國內第一家信托機構—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宣告成立,這標志著我國信托業正式恢復。從1982年至2010年,我國信托業先后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整頓。2007至2013年,信托業的資產管理規模、固有資產總額、經營收入、利潤總額呈現上升態勢,發展良好。據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信托業資產總規模創歷史新高,達到10.91萬億元人民幣,占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規模總量的65.56%。2014年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特征初步顯現的一年,我國信托業信托資產規模與信托公司經營業績保持穩步增長態勢,繼續為投資者創造穩定收益。
二、我國信托業發展轉型之必要性探究
近年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蓬勃發展,隨著《證券公司客戶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戶資產管理業務試點辦法》、《關于保險資金投資股權和不動產有關問題的通知》等一系列行政規章的出臺,證券、保險、基金等各個金融子行業陸續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從市場主體、投資范圍、行業格局等方面的鮮明特征可以看出,我國已進入“大資產管理”時代。各金融同業先后加入資產管理行業,給信托業帶來了競爭與壓力。加之,近幾年經濟發展速度整體放緩并步入了一個穩步調整的下行通道中,我國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同比變化率及融資類信托資產占比均呈現出下降趨勢。2009年以來,我國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同比變化率連續四年超過50%,但2013年卻下降到了46%。與2009年相比,下降了18.85個百分點。信托業融資類信托資產2010年占比為50.01%,到了2014年第二季度,下降至40.64%。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金融環境日益自由、“大資產管理”時代全面開啟的大環境下,信托公司融資業務面臨著多方面的挑戰,因此發展轉型勢在必行。
三、我國信托業發展轉型之路徑思考
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宏觀經濟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泛資產管理時代的激烈競爭,信托業風險事件增多的背景之下,轉型已成為信托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銀監會辦公廳在2014年4月8日發布的《關于信托公司風險監管的指導意見》中就給出了行業轉型發展的目標和路徑。從該指導意見可以看出,信托業轉型的目標應為明確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功能定位,培育“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信托文化,推動信托公司業務轉型發展,回歸本業,將信托公司打造成服務投資者、服務實體經濟、服務民生的專業資產管理機構。
針對銀監會提出的轉型目標,結合我國信托業現狀,提出如下發展轉型路徑:
(一)妥善處置風險,加強風險防控
妥善處置風險項目,加強風險防控是信托業轉型的首要任務。信托業務風險受金融監管、法律環境、經濟環境、交易對手及內部管理等諸方面的綜合影響,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法律政策風險、流動性風險、道德風險、聲譽風險等。風險管控是一套嚴密的體系,滲入到業務每個環節的方方面面。跟蹤信托項目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是舉公司前、中、后臺之力的高度專業化的系統活動。加強風險防控應做到: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必須以合同形式明確項目的風險責任承擔主體,提供通道的一方為項目事務風險的管理主體,厘清權利義務,并由風險承擔主體的行業歸口監管部門負責監督管理,切實落實風險防控責任。進一步加強業務現場檢查,防止以抽屜協議的形式規避監管。
(二)支持探索創新,推動業務轉型
具體而言,信托公司應做到:大力發展真正的股權投資,支持符合條件的信托公司設立直接投資專業子公司。鼓勵開展并購業務,積極參與企業并購重組,推動產業轉型。積極發展資產管理等收費型業務,鼓勵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和企業資產證券化業務,提高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附加值。探索家族財富管理,為客戶量身定制資產管理方案。完善公益信托制度,大力發展公益信托,推動信托公司履行社會責任。此外,信托公司還應探索創新,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將資產管理、投資銀行、受托服務等多種業務有機結合,推動信托公司發展成為風險可控、守法合規、創新不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現代信托機構,真正做到“受人之托、代人理財”。
(三)實現業務優化,構建核心競爭力
在大資管時代,信托公司面臨著傳統優勢金融機構的巨大壓制。因此,核心競爭力的建構至關重要,而業務優化則是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基礎。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按此趨勢,信托業需大力創新直接融資的金融產品。即大力發展投資型金融產品、投融資型的標準化信托產品和財富管理型的差異化理財產品。積極拓展適合于財富管理需求的大資產配置類的業務中介和撮合平臺,真正構建信托公司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四、結語
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及“大資產管理”時代到來的大環境下,信托業如何轉型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作為現代金融四大支柱之一的信托業的健康、有序、良性發展對整個金融業甚至宏觀經濟而言,都至關重要。本文通過分析提出了信托業的發展轉型路徑,旨在為新經濟形勢之下的信托業的蓬勃發展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議。
參考文獻:
[1]陶鵬文.《我國信托業轉型發展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5年碩士學位論文.
[2]王婷婷,張歡.《關于當前財富管理與中國信托業轉型發展策略研究》,《蘭州財經大學學報》2016年第1期.
[3]管延芳.《中國信托業拐點及信托業轉型路徑研究》,《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
[4]周方.《利率市場化條件下我國信托業的發展策略研究》,《金融經濟》2015年第2期.
作者簡介:
安嘉儀(1991.12.2—),女,漢族,陜西渭南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專業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金融法。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