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婷婷 李彧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應用,微信這種新興移動社交軟件成為我能日常社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微信平臺的推動下,微商應運而生,并以無孔不入的形式滲入我們的生活。從微商市場暴露出的問題和微商幾乎零規制的狀態得出,消費者的權益在微商交易中容易受到傷害并出現維權難的問題。本文試圖分析微商的交易模式,為構建微商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提出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微商;消費者;權益保護
一、微商的發展狀況
微商是企業或者個人基于社會化媒體開店的新型電商,是社會化移動社交電商模式的一種。微商產生于2013年,成長于2014年,2015年微商呈現出爆炸式地發展。中國信息經濟學會2016年3月發布的《微信經濟社會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微信2015年直接拉動信息消費1381億元,帶動社會就業1747萬人。微商只用了一年的時間就積攢了超過1000萬的賣家,遠超過電商巨頭淘寶用十年時間積攢的不到1000萬的賣家。賣家增長迅速的原因之一是微商行業的從業門檻低,只要有智能手機并注冊微信都可以成為微商的賣家。據統計,微商群體職業分布占比較高的是學生、家庭主婦、白領和自由職業者,并且目前的微商群體以兼職為主,全職微商群體只占28.17%。上述微商群體中,有83.1%的微商人群沒有得到任何有關微商行業知識的培訓。此外,很多只有線下實體經營的傳統企業相繼涌入微商,開啟了線上線下銷售的新模式,傳統企業得到了二次發展。如奪得“第一微商”稱號的國內化妝品牌韓束,通過微商渠道創下“40天銷售一個億”的業績,國藥集團也進軍微商。
二、微商與傳統電商的比較
傳統電商有僅有線上交易平臺的淘寶、京東,和線下商鋪網絡化經營的國美電器,蘇寧易購等。兩者雖然都依托于網絡進行交易但是也有很多不同之處:傳統電商有一個統一的交易平臺,其所提供的是陌生人社會的供需關系。消費者通過對商品的價格、品質、買家評價進行細致地鑒別、甄選,選定賣家,由第三方的交易平臺促成交易。而微商沒有一個規范的交易平臺,只有通過擴大社交來增加客戶資源,完成交易。個人微商通過瘋狂的添加微信好友,在朋友圈發布產品信息進行推廣;企業微商在線下實體店鋪中運用會員折扣等促銷手段讓消費者掃描二維碼,添加企業微信公眾號,為開展線上交易積累客戶。傳統電商提供的商品、服務的信息更全面,在消法和第三方交易平臺的監管下,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的風險相比微商更小。
三、微商交易中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
微商行業規模飛速擴大,在規范標準、監管體系、維權機制缺失的情況下整個微商行業內部亂象叢生,消費者權益受侵害的情況不斷發生。
第一,對消費者安全權的侵害。包括產品安全和財產安全兩方面。產品安全是微商交易中三無產品,假冒、仿冒產品泛濫,產品質量無保障。財產安全是微商交易過程中,消費者付款時的風險。微商交易的支付方式多種多樣,微信支付占26.76%,網銀在線和銀行轉賬占56.34%,其他支付方式占16.9%。消費者付款時的財產安全如何保障也是需解決的問題。
第二,對消費者知情權和反悔權的侵害。微商交易中買賣雙方掌握的信息是極度不對稱的,消費者掌握的只有賣家在朋友圈展示的幾張圖片和對商品用途、性能簡單或夸大的描述宣傳。雖然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5條規定了消費者通過網絡等媒介進行非實體交易的,享有反悔權,但微商尚未納入電子商務的范圍,不適用消法進行調整,交易中消費者除了和賣家協商申請退貨,沒有“反悔權”可以行使。
第三,對消費者求償權的侵害。在微商交易出現糾紛后,大多數的消費者都會選擇和賣家協商解決,由于責任規制的缺失,很多糾紛都是協商不成的。或者消費者會像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投訴,消協認為朋友圈的購物時基于朋友間的信任關系而達成的私下的民事法律行為,不屬于消協管理的范圍。在進行訴訟時,因為消費者和賣家是陌生人關系,賣家沒有進行工商登記,導致沒有一個明確的被告,無法立案;很多微信消費者由于沒有票據或者在交易過程中怠于保存交易信息留作證據,導致舉證困難;或者因為微商交易求償權訴訟金額小,而起訴成本高,許多消費者會放棄訴訟這一維權途徑。
四、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建議
(一)加強工商部門的監管,建立市場準入制度
明確工商管理部門對微商經營管理的權限,建立監管制度并細化,防止權責不明或權利尋租現象的發生。同時要制定出相應的市場準入制度,對微商的主體資格、經營范圍等做出限制,設立微商的工商登記制度,對備案微商主體的基本情況、投訴電話等生成相應的電子標識,并向社會公眾及時的公開登記備案情況。
(二)建立第三方交易平臺和相應的支付系統及信用評價機制,并完善相應的規則
微商交易所依賴的虛擬平臺,由其不可控性帶來了風險。所以微商可以借鑒傳統電商的監管模式,建立一個有第三方支付和信用評價的交易平臺。[1]首先第三方交易平臺要對經營者的身份進行審查和實名認證,并與經營者對消費者應承擔的義務及違規經營的處罰達成監管協議。其次,由第三方平臺提供有效的信用評價服務。為了保證評價的真實性,避免商家的威脅,導致消費者做出不真實的評價,采用消費者信息不向商家披露的機制。最后建立一個類似于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系統,提升買賣雙方的交易安全感。由第三方平臺與交易支付的第三方服務商,確認財產交易出現風險的分攤。[2]
(三)完善立法空白,引用舉證責任倒置規則
完善微商在消法上的空白,賦予微商法律主體資格。信息化快速發展的今天,法律對信息化的規范尤為重要,缺乏法律保護的貿易是脆弱的。[3]所以,正如消法把傳統電商納入調整范圍一樣,要對微商做出擴大的解釋,納入消法的調整范圍。在信息極度不對稱的前提下由消費者來承擔舉證責任有失公平,應由經營者承擔其侵權與否的責任,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參考文獻:
[1]孫亞云.小微企業融資能力提升探討[J].長沙學院學報,2014,(1):66-69
[2]朱娟,馮翔.微商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完善與創新
[3]劉繼云.政府對電子商務的規則[J].商業研究,2002,(3):153
(作者單位: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