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紀萌

摘 要:對教師的教學評價不能基于教學效果大概估測或聽課教師的個人感覺來進行,必須基于課堂教學精細化、科學化、能回放的課堂觀察。通過設置課堂觀察點,主要從中學物理教師的學科素養、教學行為、教學效果三個維度來進行課堂教學的效果評價。
關鍵詞:物理教師;課堂觀察;多維度;教學評價
引言
課堂觀察在國內外已有一定的研究。在國外1950年美國貝爾斯最早對課堂觀察進行交互作用分析量化研究。1960年美國課堂研究專家弗蘭德斯課堂觀察互動分析體系的量化工具。1975-1980年英國科研人員開發了學生與教師記錄法。1999年英國學者Wragg在課堂觀察定量和定性方面系統研究。在國內,課堂觀察研究萌芽于20世紀90年代,1999年顧泠沅、周衛《課堂教學的觀察與研究——學會觀察》中研究了一種課堂研究方法。2008年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聽評課》,從聽評課的形式進行實踐與發展 [1 ]。
上述國內外研究主要從量化工具、記錄方式等角度進行課堂觀察的,研究對象大多為學生及其課堂表現。本文研究是以教師為課堂觀察研究對象,以中學物理課堂為研究載體,立足于教師素養、教學行為、教學效果等多維度對教師教學評價,在課堂觀察之后對中學物理教師的教學進行價值判斷式評價 [2 ]。避免了課堂觀察只關注學生學而不關注教師的教,進一步完善了課堂觀察的角度和范疇。
1 從中學物理教師素養的維度課堂觀察與評價
1.1 觀察點的設置
(1)設計技能:①教師所設計的教學預案、學案是否體現物理的學科特色?②教師是否制定適合學生物理基礎的合理教學程序?③教師能否理清物理教學中的物理思維方面的邏輯關系?④教師的物理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
(2)預設技巧:①教師是否對本節物理課的教學過程有較充分的課堂預設?②教師能否根據學情、生情調整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過程?
(3)處理生成:①教師是否懂得或善于處理物理教學中的學生插話、學生打岔或課堂突發事件?②教師能否在課后及時反思并改進教學方式?
(4)專業能力:①教師語言能力如何?教師是否有口頭禪或對物理術語科學性錯誤?②教師歸納和詮釋物理概念、規律的能力如何?③教師演示物理實驗、指導學生實驗的能力如何?教師規范、有效、實事求是的科學素養怎樣?④教師是否掌握和利用輔助物理教學的手段?
(5)個性魅力:①教師是否樂觀和幽默?②教師的物理板畫能力怎樣?③教師是否“精通中學物理知識,熟悉普通物理內容,明確近代物理觀點,了解現代物理進展”[3 ]?④教師是否具備除物理學科外的其他相關學科的豐富知識?
1.2 教師素養維度課堂觀察點各項權重及評價得分量表
根據教師素養維度課堂觀察點制定聽課各觀察點的權重及評分量表如表1(在下頁):
1.3 量表分析
在課堂觀察后通過對各觀察點的得分情況進行分析,找出該物理老師長短優劣之處,從而較全面地評價教師的素質基本情況,并通過今后有方向性的培訓和學習進行加強與提升。
此外,除了課堂上幾個觀察點體現的教師素養外,還包含中學物理的學科素養和世界觀,如:①物理學前沿科技及唯物史觀;②物理學史;③現代教育技術;④動手實踐能力(物理實驗改進與設計、物理課件制作等)與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⑤教科研能力(撰寫物理教學論文、物理課題研究等能力)。
2 從中學物理教師教學行為的維度課堂觀察與評價
教師教學行為由教學目標、課堂講授、課堂訓練、課堂指導、課堂反饋五個維度來體現 [3 ]:
2.1 教學目標的維度觀察與評價
(1)觀察點設置:預設的物理教學目標表達是否清晰與規范?目標預設的根據是什么(2011版物理課程標準、學情、教材、物理實驗器材)?是否適合本班學生?這些目標是否面向全體學生?在課堂中是否生成新的物理學習的目標?不同教學目標的時間分配是怎樣的?
(2)教學評價:教師對于每堂課前的備課,先要明確本節課到底要“學什么”、“練什么”、“練到什么程度”,精確目標是教學行為的前提。
在物理課堂教學開始,通過黑板快速書寫或投影展示教學分層目標,不同層次的學生可對應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讓學生能夠有目的地去學、能夠快速切入學習知識點。
2.2 課堂講授的維度觀察與評價
(1)觀察點設置:怎樣講授?是否有效(清晰、邏輯、簡潔、語速、音量、節奏)?講授的時間是多少?板書怎樣呈現?是否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幫助?動作(如實驗演示、展示、制作)怎樣呈現的?是否規范、有效?媒體怎樣呈現的?是否適當、有效?
(2)教學評價:講授物理知識點詳略得當,不面面俱到,重點講易錯點、難點、學生疑點。講授中要寫板書、物理作圖、物理實驗、適量物理典型示范練習。精練講授是物理教師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在學生預習物理教材基礎上解決學生的疑惑的問題。
2.3 課堂訓練的維度觀察與評價
(1)觀察點的設置:課堂物理練習量有多少?難度如何?是先練后評,還是邊練邊評?練習是否分層?回答式的口頭練習有多少?
(2)教學評價:“只有學生自己會做才算真懂”。要求教師精選針對性強、分層的練習進行訓練。每節課一般不少于15分鐘訓練時間。掌握解題規律和方法,防止題海戰術。精選典型物理范例,先講后練、先練后評、當堂訓練,指導糾錯、監督反饋等手段,達到訓練內化目的。
2.4 課堂指導的維度觀察與評價
(1)觀察點的設置:教師指導個體還是集體?是否帶紅筆糾錯指導?教師指導的方式是怎樣的(走下講臺、站在講臺、巡視全場)?只有教師指導還是調動物理小先生一起指導?怎樣組織科學探究(猜想、提出物理問題、實驗設計、論證實驗方案、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交流與評估實驗)?
(2)教學評價:課堂最大資源是師生、生生之間的差異性資源,提倡“小先生指導、教師指導”的氛圍,通過互幫互助,產生“1+1>2”教學效果。教師要“用好紅筆、巡視全體、落實個體、真實指導、快速指導”。
2.5 課堂反饋的維度觀察與評價
(1)觀察點的設置:是否關注學生物理課堂答題情況、當堂練習情況、學生獲激勵性評價的反饋信息?如何利用所獲得的評價反饋信息(教師釋疑、引導、啟發、糾錯、反饋)?
(2)教學評價:課堂反饋是對學生在物理建模、情境分析、綜合應用等易錯點、易混點、難點、疑點等進行反饋,反饋能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
反饋過程中教師要進行一定的歸類,要分清普遍情況還是個別現象,不要面面俱到,個個講解,要挑選出有“代表性”、“值得講”的問題進行反饋。
3 從中學物理教師教學效果的維度課堂觀察與評價 [5 ]
(1)觀察點的設置:物理課堂“教什么?”、“怎樣教?”、“學生學到什么物理知識?”、“教學計劃是否與學生已有物理知識、學生實際能力相符?”、“學生學到了什么物理方法和實驗技能?”、“物理課程標準所要求五種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科學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否提高?”。
(2)教學評價:評價一名中學物理教師的教學效果,最重要的是學生掌握物理知識與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提升以及學生學習物理的上述五種能力的提高。
教師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物理學科的心智理性成長和科學探究能力發展上,包含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探究意識、建模意識、情境意識、綜合分析與物理現象或物理規律的歸納意識。調動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拓展課外學生學習物理自覺性 [6 ]。
總之,從教學效果看,教師教學能力或衡量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一定的片面性,中學物理教師的教學評價要從教師學科素養、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等多維度綜合評價較為客觀、全面和更可信。
參考文獻:
[1]黃江燕,李家鵬,喬劉偉.課堂觀察研究的文獻綜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12):130-131.
[2]王世乾.新課程背景下的中學物理課堂教學評價[J].大觀周刊,2013(9):160.
[3]丁玉祥.物理教師的基本素養[J].物理教師:初中版,2011(5):44-47.
[4]李智.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評價指標體系建構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1.
[5]李聰.中學教師課堂教學效果評價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6]鄭蘭斌.提高高中學生學習物理的自覺性和積極性[J].考試周刊,201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