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艷

蘇聯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生活向學校提出的任務是如此的復雜,以致如果沒有整個社會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學素養,那么不管教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滿的效果。”他認為,學校教育要實現促進學生“和諧的全面的發展”,離不開“兩個教育者”——學校和家庭的密切聯系和協調一致的配合。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由于其課程的特性——走進社會,用雙手去探索想要知道的一切答案,家長的積極參與對這門高要求的課程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會上把這種靈活有效的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和管理的實踐形式統稱為“家長義工”。
一、家長義工的運用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價值意義
1. 彌補課堂的不足,拓展實踐活動的寬度和深度
綜合實踐活動綱要明確指出:要克服重書本學習輕社會實踐的現象,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把學習場所從教室拓展到社區乃至整個社會,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空間,使課堂知識學習和社會體驗學習結合起來,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發掘蘊藏于鄰里、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教育資源、充實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面提升學習質量。而目前根據課程的安排,綜合實踐活動每周只有兩節課,短短的80分鐘難于讓學生從課堂走進社會去實踐,使學生的探究活動開展得較為膚淺。家長義工的參與,能大大彌補課堂的缺陷,同時能豐富學校教育資源、優化課程管理、促進家校教育同步,使學生能在家長的引領下從局限的課堂中走出來,充分利于周末、放學時間開展實地探究活動,拓展實踐活動的寬度和深度。
2. 促進建立良性親子關系、為全民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
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領域中,讓家長與小孩共同實踐,共同成長,有效促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更能加強家長與小孩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強他們對他人、對集體、對社區乃至整個社會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奉獻精神,達到全民共同成長。
3. 促進社區、家長對學科的關心,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
在目前,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發展有點舉步維艱。要想改變這種尷尬的局面,只有讓家長義工參與進來,讓他們有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這一門能賦予學生全面發展,培養良好品質的課程的機會。家長義工的參與,更能建立良性的學校與社區、家庭互動機制,有效引導家長參與課程管理,有效促進社區、家長對學科的關心,形成良好的教育環境。
二、家長義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建設途徑
學校、家庭、社會是影響學生成長的三個主要因素。但由于種種原因,不少的家長對自己肩負的責任缺乏正確的認識,尤其在新開設的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方面更為顯著。下表是本人在這個學年初對五年級的113名家長進行對“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看法”的調查結果。
從以上的數據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長由于各種原因對學校開展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夠重視,有的甚至把子女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責任完全推給學校,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家長還沉浸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泥潭里,這無疑給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阻礙。面對這樣的情況,怎樣才能獲取家長對開展課程的支持?怎么才能組建一支強大的家長義工團來獲取最大化的教育資源呢?
1. 多途徑宣傳,讓全體家長了解課程理念
支持來自理解,理解源于了解。讓家長真正了解教學活動是獲得家長支持的有效途徑。做法如下:(1)派發《致家長一封信》,組織召開家長會,開展《與家長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專題講座,從而讓家長支持孩子們參與綜合實踐活動。(2)為家長提供輔導孩子參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法。通過《如何輔導孩子在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公開信向家長介紹學生參與活動的方法、技巧和家長該如何進行相應的指導。(3)讓家長了解所開展的活動。在每次活動開展之前,將活動方案印發給家長,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本次活動所應該獲得的知識、技能。(4)定期舉行家長觀摩課,讓家長了解教師的指導方法,以及子女在活動中的表現及成長,課后并互相交流和探討。這可以使我們老師和家長產生共識,達到共鳴,有利于進一步合作和活動的開展。
2. 招募家長義工,組建家長義工團
在全體家長對課程有了初步的認識后,就開始發動招募家長義工團的工作。家長根據自己的意愿填寫家長義工申請表格,對積極參加家長義工團的家長,從提供時間資源、場所資源、物力資源、師資資源進行有效分類。根據以上的四個類別,分成四個家長義工小組,由這四個家長義工小組組成綜合實踐活動學科的家長義工團。家長義工團正式成立之后,由家長義工自薦以及推舉投票的方式定出家長義工團團長,副團長,秘書長、組長等職務。家長義工團的一切活動緊密圍繞課程活動的開展,隨時做好為課程服務的工作,具有為課程的發展提出建議的權利和服務的義務。
3. 開展課程培訓、提高家長義工的服務水平
因課程涉及到的綜合內容覆蓋面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指導老師有較高的要求,無疑對這批家長義工也是一樣。開展培訓是提高家長義工服務水平的良好途徑。 “綜合實踐活動”的專題學習,能為參與課程開展的家長義工們指明了方向,為課程的開展掌舵護航。主要通過以下步驟來進行:
第一階段,學習課程的實施途徑。組織家長義工接受課程的專業知識培訓,讓家長義工在學習中懂得課程的開展步驟、課型、評價方法等知識,把課程正確實施起來,讓課程受惠于學生。
第二階段,基于家長義工對第一階段的認識之后,有針對性的對家長輔助學生開展活動的相關方法、技巧讓他們進行學習,檢測等。
第三階段,師徒帶教。為了加快家長義工專業化發展,制訂幫教制度,由教研組長、骨干教師對家長義工進行專業指導與培訓,主要采取的是“一帶三”的形式。
三、家長義工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運用與成效
組建家長義工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課程資源最大化。
1. 提供學習基地
在組建家長義工團之時,對能提供場地資源的家長逐一登記在冊。如開展茶莊的家長可以提供探究茶文化的資源,鳳崗子強臘腸公司提供實踐基地,還有一些在如都市麗人等大型企業工作當高管的家長義工也能提供參觀的學習機會……豐富的學習基地能為課程的探究提供堅實的后盾。
2. 擴大協助隊伍
家長義工團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時間資源。因教師資源等局限,每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只配備了一位教師。如一名教師需帶全班外出活動,在安全、紀律以及活動開展的有效性等方面難以得到保障。讓本班能提供時間資源的家長義工參與進來,協助學生外出活動,如帶隊、照顧學生、維持秩序等工作。還有在學科舉辦市鎮級等大型研討會中,家長義工團也會發揮強大的協助力量:如簽到、接待、引領、布置會場等相關工作。
3. 補充師資力量
在家長義工團中,很多家長義工都有一技之長,如種植、養殖、修理、加工等,我們把這類型的家中義工稱為“家長義工講師”。根據不同的探究主題,把有對應技能的家長義工講師邀請進入課堂,對學生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傳授。
四、家長義工的地位與激勵形式
1. 增設專門的辦公室
為了讓家長義工在學校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有歸屬感,我們配備了一個專門供家長義工交流、開會和備課的辦公室。辦公室文化布置溫馨,并有相關家長義工團的介紹。
2. 身份的肯定
讓家長義工在學生心目中有較高的地位,規定學生對家長義工統稱為老師。
3. 設置評優機制
設立評優評先機制以表彰和獎勵表現突出的家長義工,從而對優秀家長義工起到激勵的作用,并給其它家長義工樹立標桿、指出努力的方向。如:每個學期,會召開家長義工團和全科組的老師開展座談會,總結一個學期的活動情況。科組教師和全體家長義工團投票,根據30%的比例評選出比較優秀的家長義工進行獎勵,從而提高家長義工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