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艷
摘 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縮小收入差距。目前,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和收入差距過大,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十三五”期間,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關我國的社會穩定和共享發展成果的大局。因此,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堅持多部門合作,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力度改善民生。
關鍵詞: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3-0001-02
收入分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一項帶有根本性、基礎性的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石。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和收入差距過大現象比較嚴重,已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全面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已成為當前全社會的共識。推進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對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特別指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共同富裕。”貫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從根本上扭轉收入分配領域的不合理現象,是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保障。
全面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牽扯的行業和領域頗多,這就需要有多部門的合作,形成合力,以更大的力度改善民生。筆者認為,主要應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
一、強化政府調控力度,使收入分配秩序明顯改善
1.完善政府轉移支付制度。建立有效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對于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在轉移支付的重點上,進一步向教育、醫療、社保和三農等民生領域傾斜,避免“撒胡椒面”而降低資金的使用效益。
2.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財稅體制改革放在優先推動的位置。2014年6月審議通過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了財稅體制改革的重點。在收入分配領域把財稅體制改革作為今后工作的重點。一方面,要改革個人所得稅制度,適當提高征收起點,調整稅率結構,減輕中低收入者的負擔。考慮目前以個人為單位征收改為以家庭為單位,這樣基本保證了一個家庭最基本的消費、生活需求。更為重要的手段是,擴大個人所得稅的征收監管力度,尤其是對高收入者的征收核查工作,減少偷逃所得稅的情況。另一方面,要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完善我國稅收體系,建立合理的資源稅、壟斷利潤調節稅,規范和調整各級政府的財權和事權關系,規范國有企業分紅、土地流轉等方面的制度,盡早爭取房產稅、遺產稅等納入收入分配改革的大框架下,從而綜合地發揮稅收的調節作用。
3.規范收入分配行為,打擊遏制非法收入。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中特別提到,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十三五”期間,必須加大反腐力度,推動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具體做法是保護合法收入,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尤其要加強對重點人員的監督。各級政府要健全領導干部個人收入申報制度,規范職務消費;嚴格執行各級領導干部如實報告收入、房產、投資、配偶子女從業等情況的規定,對合法收入要保護,而對隱報瞞報、弄虛作假等行為,及時糾正,嚴肅處理。規范隱形收入,特別是要健全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大中型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收入分配方法,并最終形成按經營績效確定收入的規范的分配機制。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加大對商業賄賂的懲處力度。規范收入分配行為,必須建立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和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實現社會公平的最終目標。
4.取消對壟斷行業的保護政策,取消行業進入壁壘,引入競爭。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條件,加快推進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逐步消除其壟斷優勢。積極鼓勵民營經濟進入法律未禁止的壟斷行業,從而使壟斷行業利潤逐漸與同類其他行業的利潤持平。要特別注意規范國有壟斷行業的初次分配,規范其企業經營管理者的收入分配機制,抑制其收入非理性過快增長。按照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講話要求:“逐步規范國有企業收入分配秩序,實現薪酬水平適當、結構合理、管理規范、監督有效,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
二、深化體制與制度改革,使收入分配格局趨于合理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要達到這個目標,還需要進一步深化體制與制度改革。
1.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政府要通過工資、稅收、公共財政等的改革,降低國民收入在政府和企業的分配比例,從而提高勞動者的工薪收入占比。另外,還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實施員工持股計劃。拓寬居民租金、股息、紅利等增收渠道。二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有助于調動廣大勞動者工作的積極性,并有助于為社會公平的實現創造基礎。政府應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使勞動報酬能夠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合理地增加。加快工資立法和勞動工資標準體系建設,保護勞動者的正當權益。中國當前在職工工資分配方面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部分職工特別是農民工收入較低,一些地方、企業侵犯職工勞動報酬權益的問題時有發生。因此,必須依靠法制,通過制度對初次分配的約束,提高工資集體協商的有效性,強制企業促進分配的公平性。
2.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下的制度不公平問題,促進農民增收。多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問題仍未扭轉,農村內部收入失衡問題日益突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尚未建立。要促進農民增收,就要穩定發展農業和國民經濟,健全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首先,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對農村公共產品的投入力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其次,充分尊重農民平等市場主體地位,完善農村土地制度。另外,通過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激發農民自主創業增收的積極性。消除就業創業的制度障礙,加強農民工勞動權益保障,提高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水平,確保進城務工人員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三、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城鄉居民無后顧之憂
社會保障是調節收入分配的綜合性手段。解決好我國社會保障問題,不僅可以解決基本民生問題,還能起到調節收入分配和保證國民共享發展成果的作用,為國家的穩定持續發展奠定重要的基石。
1.完善現有社會保障制度。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已不適應社會發展,要立足中國基本國情,保護弱勢群體,努力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城鎮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明確各級政府的責任,保障貧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權益。完善養老保險制度,確保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努力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2014年12月,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養老金“并軌”正式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該方案將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實現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各項社會保險制度的有效銜接。
2.加快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要立足中國國情,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遵循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原則,城鄉分頭推進、逐步實現城鄉并軌。在工作重點上,當前要重點做好農民工參保、失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險、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及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尤其是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這是一項重大而又復雜的系統性工作,要穩定持久地予以推進。既要向偏遠農村積極延伸,也要向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延伸,逐步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城鄉一體化。要做到統籌兼顧、瞻前顧后、循序漸進,逐步實現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定型和穩定,確保農村社會保障的可持續發展。2014年2月,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著力推進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兩大制度“并軌”,這是加快我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又一有力舉措。
3.合理確定社保支付水平。社會保障的支付原則是公平地對待每個國民并確保其基本生活權益,爭取實現“低保障、廣覆蓋”。因此,根據實際情況相對降低支付起點,相應擴大社會保障覆蓋范圍,都能從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國社會保障支付體系,確保更多的受益者享受到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
4.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運行、管理只有以法律為依據,才能公平、高效、健康地發展。重點是要加快《社會保險法》立法步伐,規范社會保險管理機制,這也是促進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的保障。同時還需要研究制定基本養老保險條例、社會保障基金監督與管理條例等配套法規,建立健全社會保險的法律體系。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