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水
時下關于教師閱讀,一句時髦的說辭是: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這句話,看似是“真理”,看似能夠激起教師的閱讀熱情,實則存在一定的誤區。
第一,簡單地將教師的閱讀等同于教師教育教學知識的積累。教師閱讀所收獲的知識,不一定就是教育教學知識,也有可能是教師作為社會人所需要的生活知識;教師教育教學知識的積累,不一定都來自教師的閱讀,有可能來自于學生、同事等群體的交往與感悟之中。
第二,功利性地將教師閱讀的目的停留在對學生的教育教學。盡管教師閱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更好地教化學生,但他還有提升自我認識及獲取作為社會人生活所需知識等其他目的。
第三,從教師的“桶”中給學生一碗“水”的操作過程中,暗含有“灌輸”之意,也即教師將知識傳遞給學生的主要方式是“灌輸”。教育場中的“灌輸”現象,是應試教育的表現形式,違背了現代教育理念,也是眾多教育學人一直吶喊教育場中多的是“規訓”而缺少“教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這句話暗含著教師至少要在自己所教學科領域里永遠都應擁有比學生多更多的知識。實際上,這一要求在真實的教育場中也顯得不切實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不就是指學生很有可能在教師所鉆研的領域里面超過自己的老師嗎?綜上,用“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這句話來激發教師的閱讀熱情,就顯得不妥了。
一、壓水井工作原理與教師閱讀的關系
在自來水使用還不普及的農村地區,人們常用壓水井來汲取地下水。壓水之前,人們先要在井口倒一些水,這樣才有可能壓著旁邊的把子將井水壓上來。若要更快地將水壓上來,且能直接飲用,對倒入井口的水有兩個要求。一是倒入的水要干凈、健康。只有倒入的水是干凈、健康的,井下面的水才不會被污染,壓上來的水才能被飲用。二是倒入的水的量要足夠。當壓水井的水面離壓水井出水口橫切面相距較近時,需要倒入的水較少;反之,較多。
用壓水井的工作原理來形容教師的閱讀更為恰當,寓意表現在如下兩個方面。
(一)指向教師個人發展的教師閱讀行為
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教師,為獲得社會生活等其他非教育教學活動領域所需的知識,他需要閱讀。教師是一項與人直接打交道,特別是與他人靈魂經常對話的職業。同時,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的綜合性、復雜性、創造性、不確定性、示范性等特點與使命使然,更是需要教師擁有綜合的知識,充滿智慧,有創新精神,有高尚的情操,對自我認識較為深刻等。
有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知識構建,僅有不足兩成來自于直接經驗,而超過八成則來自于通過閱讀所獲得的間接經驗。可見,閱讀是人類擴充知識的主要途徑。閱讀面的擴大,則會讓人擁有更為全面、綜合的知識體系。同時,在閱讀中,外在的知識以同化或順應的方式吸收進入自身的知識結構之中,并進而促進自身的知識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特別是思維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而思維的復雜化發展則包含著思維更趨邏輯縝密性、思維方式更趨發散性等特點,而這些則是人智慧與創新精神的內在表征。經典、優秀的作品,大都會讓人身臨其境,培養人的悲憫情懷,讓人走進內心深處的自己,進而陶冶情操,提升對自我的認識。
從上述這些角度來看,教師更需要閱讀,更需要以優秀的、經典的閱讀素材,引出內心深處潛藏著的專業發展素養、創造力、高尚的道德情懷等。若自身的專業發展素養之“水”、道德修養之“水”等較為匱乏時,教師需要通過閱讀優秀的讀物“引”出它們;若嚴重匱乏時,教師更需要加大自身閱讀優秀讀物的力度,以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素養之“水”、道德修養之“水”更好地發展,進而讓自己的教育教學生涯及個人的生命體驗走向更為完滿的狀態,以達到更好地“教化”學生與升華自我的生命體驗。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里提到的,“如果您在書的世界里沒有獨特而深刻的個人生活,您就不可能成為教師。就像花朵向著太陽那樣,學生的求知智能和敏銳心靈向往的是知識的燈塔——教師。但只有每天給思想之火添上書籍這種智慧顏料的人,才能成為知識的燈塔”。
(二)指向教師與學生交往角度的教師閱讀行為
若將教師所擁有的知識、智慧、個人道德情操及個人的生命體驗與認知等比作倒入壓水井里的水,將學生所擁有的知識、智慧、個人道德情操及個人的生命體驗與認知等比作井底的水的話,那么,教師需要不斷通過自己的專業閱讀、經典閱讀等行為,涵養好那一掊“水”,從而更好地從井底引出好“水”。而這里,每位學生也都有適合他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就類似于壓水井出水口的橫切面。若學生發展之“水面”離出水口橫切面較遠,也即學生的發展基礎較為薄弱時,教師需要耐心不斷地向學生身上引入更多的“水”,以墊高學生的發展基礎,激發學生的自信,從而達到最終讓學生更具主觀能動性地完善自己的目的;反之,教師只需要引入少量的“水”即可,從而讓學生的發展之“水”順勢而流出。
從上述比喻的角度來看,教師閱讀行為所促成的知識、智慧、個人道德情操及個人的生命體驗與認知等成長,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帶來的更多的是一種引導、教化、啟發的作用,而這些,不就是現代教育理念下培養完滿人的教育生活所追求的嗎?不就是在追求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里面提到的,“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天性”的境界嗎?
二、閱讀對教師終身發展的意義
上述用壓水井的工作原理寓意教師的閱讀行為,讓我們明晰教師閱讀行為在自我之間及與學生的交往之間所具有的深刻意義。然而,對今天的教師而言,應深刻認識到閱讀技能對教師本人及學生終身發展所具有的深刻意義。研究指出,人的“語言技能”可以天生擁有,而“閱讀技能”則需通過后天的閱讀來培養,且“長期的閱讀不僅能夠提升個體內部語言的發展,還能改善思維的準確性、條理性、開闊性、深刻性、靈活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教師更應認識到如下危機,并帶領自己與學生去規避這些危機,從而追求閱讀中營養更豐富的“主食”。
(一)技術文明背景下“人”的消失
現代工業與技術的發展,使得分工愈加細化,人更多地附庸于工具、物、技術,而在這個過程中,人心為物所役,變得異常空虛與無助,出現了馬爾庫塞所謂的“單面人”,弗洛姆則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精神的分裂的自我異化”,而閱讀則是治愈這一“疾病”的“良方”。在閱讀中,人們能夠在作者及文字所造就的意義世界里面,不斷地建構自己的內心世界,特別是優秀作品、經典作品,其所蘊含的真、善、美更加的鮮明,更能讓讀者建構完滿的內心世界,塑造堅強的意志力,樹立良好的價值取向,從而在面對紛亂的外在世界時,能表現得更加自如,亦更能追尋有意義的存在。同樣,技術文明背景下,受工具理性的影響,人的閱讀也更多地表現為工具性取向,而缺少人文性;知識觀也更多地表現為理性主義的知識觀而完全忽視經驗主義取向的知識觀(人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消失了)。然而,也只有通過閱讀,人們才能彌合上述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間的“鴻溝”,讓閱讀走向工具性與人文性俱存,讓人類的知識觀走向主體自身知識與外在客觀知識結合起來的更為合理的建構主義知識觀。
(二)視覺文化的沖擊
視覺文化中,對人類沖擊最典型的媒介是電視,其次是電腦。閱讀文化主要以文字為載體,注重人抽象思維的培養;而視覺文化主要以電子化圖像為載體,注重人形象思維的培養。視覺文化也是基于技術文明背景下產生的,當視覺文化“直沖沖”地面向人的時候,人更容易被動地接受信息,其最大的威脅在于人對信息選擇度的降低、思維的惰性與思維的簡單化。“與圖像相比,文字是抽象的,要求讀者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參與,強調心領神會,是一個知識內化的過程;加上文字的系統性、表意準確性、邏輯嚴密性,在理解的準確性和深刻性上都是圖像不可比擬的。”為此,法國著名哲學家利奧塔甚至認為“話語的東西相當于弗洛伊德理論的二級層面,即自我依據現實原則來行事;而圖像的東西相當于弗洛伊德理論的首要層面,即本我依據快樂原則來行事”,明顯地將以圖像為代表的視覺文化置于低層次、淺層次的文化。在這種背景下,倡導教師閱讀及通過教師的閱讀來影響學生的閱讀,則成為應對視覺文化沖擊的主要途徑了。
(三)網絡閱讀的挑戰
網絡時代的閱讀不斷挑戰侵蝕著傳統的紙質閱讀。那么,這兩種閱讀應該怎樣權衡呢?美國尼爾森與諾曼公司的電腦工程師雅各布·尼爾森認為“圖書閱讀是線性的,網絡閱讀是跳躍的;圖書閱讀是作者引導,網絡閱讀則由讀者控制;圖書閱讀是敘述性的,網絡閱讀是讀者尋找所需答案;圖書閱讀是完整的句子,網絡閱讀則是零散的片斷”,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智力上的“意識框架”這一概念,認為“意識框架”是人們理解并吸收跳躍性、碎片化網絡信息的根基,而這一根基的樹立只能來自紙質閱讀而不能來自網絡閱讀。也就是說,紙質閱讀更能促進人們閱讀能力的提升、知識結構的深化、思維邏輯的復雜化……人們只有不斷通過紙質閱讀提升自己的這些能力與素養,才能更從容自如地在海量網絡信息中更有效地獲得自己所想要的信息。從這個角度來看,在網絡化的今天,倡導教師紙質閱讀及教師通過自己的紙質閱讀來影響學生的紙質閱讀,就顯得更為必要與迫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