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卿
東晉陶淵明《讀山海經》詩云:“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意思是讀書時低頭昂首、泛覽流觀之際,就可窮盡宇宙間的萬千事理,怎能不快樂呢!古人尚有如此的讀書志趣,作為肩負育人重任的教師,更應該把終身讀書作為一項使命。
一、“周情孔思正追尋”——從“淺閱讀”延伸
唐人顏真卿《勸學》里說:“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意思是讀書時不需要道人來“引笑”,才肯放松一下,道人到來之時,詩人正在深入鉆研周公孔子的精義教導呢。
當今流行的“淺閱讀”是有人“引笑”的輕松閱讀,同時也是獲取信息的閱讀。“淺閱讀”環境中的人們,就像是在資訊海洋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魚,這兒吃點兒、那兒吃點兒,以汲取最多的養分。時間和精力的有限,讓“淺閱讀”成為教師放松身心和獲取信息的最佳方式。但是,在“淺閱讀“的環境中要獲得更有效的專業發展,必須進行閱讀的延伸。
一是帶著問題讀。根據你的問題,在“淺閱讀”中選取你關注的信息。一條信息的意義如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面對海量信息,所能做的只能是選取自己興趣的或是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內容來讀。筆者曾有段時間一直在思索語文教學人文熏陶如何更有效的問題,在《中華讀書報》上看到《何謂積極心理學》一文,眼前一亮,認為積極心理學可以很好解決這一問題。于是,筆者進行了延伸閱讀,從互聯網查找了有關積極心理學應用的研究文獻,并購買了積極心理學的書籍閱讀。結果就有了《積極心理學視野的語文教學》一文在《小學語文教學(會刊)》上的發表。
二是在“淺閱讀”中“讀書得間”。清代有學者說過,“讀書所貴,得間后可”,意思是,讀書最重要的任務是從書中讀出自己的空間。現代學者季羨林說:“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到雜志縫里才能找到新意。……因為,一般說來,雜志上發表的文章往往只談一個問題,里面是有新意的。你讀過后,受到啟示,舉一反三,自己也生新意,然后寫成文章,讓別人也受到啟發,再去舉一反三……”讀書得間的方法有多種,而善于聯想與想象,是其重要方法。筆者在瀏覽“互聯網+”有關信息時,想到了語文教學“一課一得”,有了“一課一得+”的新想法,經過反復思考,寫出了《“一課一得+”的語用抓手》一文并發表。
二、“窮年竹根底”——在專業閱讀中求通透
宋朝詩人張拭《青楓峽》“窮年竹根底,和我讀書聲”,流露了其窮根究底的讀書主張。教師的專業閱讀要“窮年竹根底”,讀懂,讀透。
“淺閱讀”能獲取有關信息,但要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教師必須進行“專業閱讀”。教師的專業閱讀是對教育名著、教育專著的閱讀,是有靈魂參與的閱讀。
專業閱讀要力求讀懂讀透。一是讀懂。不僅要能夠領會和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基本觀點,而且還要能夠用自己的語言將作者的觀點進行闡釋。這里實際上包含著兩個基本過程,一方面是對作品的“內化”,即能夠真正領會和理解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思想;另一方面是對作品的“外化”,即能夠運用自我的語言和概念對作者的觀點和思想進行解釋和分析。二是讀透。在能夠有效理解作品的基本觀點之后,就需要進一步理清作者背后的分析和論證邏輯。這一過程意味著研究者不僅要對作品所嵌入和勾連的時代背景、社會狀況有所把握和理解,而且還要能夠對支撐作者基本觀點的思路理據有所洞悉和領悟。
專業閱讀的讀懂和讀透,來自多思。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在其《讀書與書籍》一書中指出:“讀書而不加思考,決不會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淺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會淡忘喪失。”教育專著的專業閱讀,要通過思考,抓住文本的基本觀點、文本如此立論的依據,以及如此論證的邏輯性,而不是抓住片言只語就隨便發揮。
專業閱讀的讀懂讀透,還來自教育教學實踐。“誰知圣人意,不盡書籍中”。閱讀教育理論,要結合教育實踐,特別是對課堂教學理論的學習,要結合優秀教師的課例,他們的課例是對課堂教學理論的最好闡釋。把閱讀課例與課堂教學理論結合起來,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通透感覺。
專業閱讀的讀懂讀透,還來自過程,需要時間的“熬煮”,誠如作家鐵凝所言,“任何一本好書給讀者的營養是緩慢滲透的”。由于閱讀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進行的,因此,這里面包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時間”維度。伴隨著社會及環境的變遷以及自我心智的日漸成熟和豐潤,對同一部學術作品,我們有可能讀出不同的視角和多維感。因此,時間的積淀和浸潤,對于我們閱讀某部學術作品顯得尤為珍貴,也是我們據以穿透過去、站在現在和未來,進而將個人的經歷貫通于社會歷史結構的有效利器。比如,對于“教學對話”,相信多數教師與筆者一樣,今天對其的理解與十幾年前課改初期的理解大不一樣,不會再是那么膚淺了,不僅僅是從形式上,更多的是從實質上理解對話教學的意義及策略。
筆者《積極教育——語文教學的新思維》一書的編著,就是對《積極心理學》進行專業閱讀的副產品。筆者從“淺閱讀”獲得有關“積極心理學”的信息后,進行了延伸閱讀,并進行了專業閱讀。既讀斯奈德·洛佩斯沙恩《積極心理學》和任俊《寫給教育者的積極心理學》專著,也閱讀期刊上有關積極心理學應用的大量文獻,以及期刊上大量的課例,理論與課例相結合的深度閱讀,催生了筆者第一本書的出版。
三、“觀山觀水皆得妙”——在多學科閱讀中提升境界
宋人黃庭堅詩云:“觀山觀水皆得妙,更將何物污靈臺。”聯想到讀書層面,不管讀什么書,都能夠窺其奧妙,哪還有什么能夠污染我們的心靈呢?!
教師閱讀的“觀山觀水”,從文史哲的層面來說,可以讀一點哲學,讀一點歷史,讀一點文學。讀一點哲學,能讓自己保持童心,維持兒童時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別人看不到問題的地方總是會發現問題,從而拓寬我們觀察的視野,改變我們觀察的角度,認識事物的確定與不確定因素,認清事情之間關聯的復雜性,并能多一點方法論的意識,能抓主要矛盾解決問題。讀一點教育史,可以更全面地看問題,在教育史的長河中審視當下的一些時髦的說法與做法,區分精華與糟粕,誠如教育家呂型偉所告誡的“教育工作者要讀教育史,要知道前人都研究了一點什么,有哪些理論。這些理論后來又怎么樣,有什么經驗、教訓,我們可以在什么基礎上去發展它,這才是聰明人”。讀一點文學,除了人文熏陶以外,還可以有更好的語言表達,言而無文,行之不遠。
教師閱讀的“觀山觀水”,還可以是聽幾段音樂、賞幾幅字畫,既怡情、又長見識,有時還可以觸發聯想而有意外的收獲。記得幾年前筆者在欣賞國畫時,突然靈光一現,從國畫的點染聯想到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由此寫了《春風十里路——閱讀教學中的“點染”與“點化”》一稿在《新教師》發表。
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二首》“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對于一名教師來講,提高自己最基本的一條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勤于讀書是促進教師成長的法寶,讓我們多讀書,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學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安溪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