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新群
“體驗”猶如一座橋梁,能讓情感直抵兒童內心,從而實現主體與外部世界的溝通,實現文本知識向情感能力的轉化。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體驗性學習,如何使體驗更有效呢?
一、 創設情境,激發體驗
在教學時要努力創設一種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知覺表象,使學生樂意去體驗。這種情境的創設,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導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以講一個娓娓動聽的導語來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來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也可以創設一個唯美的或感人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圖景思維等。當然,情境的創設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使學生一下子產生閱讀期待。
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中,“金碧輝煌的宮殿”“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西洋建筑”等,可以通過提供圖片信息幫助學生意會、理解;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的“毀滅”部分時,我們可以通過觀看《火燒圓明園》中的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的錄像,讓學生身臨其境,然后從錄像的情境中體會到“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等文字的真正含義(一個不留,一點不剩,全部掠奪,肆無忌憚……),從“統統掠走”“任意破壞、毀掉”等的文字中體會到心酸、國恥,激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從而影響和改變學生學習的質量。
二、走進角色,深入體驗
角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教學中,我們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自我解讀,聯系自身經驗深入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努力讓學習過程富有個性。每讀一段文字,學生只有真正將自己融入文本,才能產生獨到的體驗,“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體驗出的情感也不同,自然讀出的味兒也就不同”。因此,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做一做”文本中的那個人或物,想他所想,說他所說,做他所做,開展“角色朗讀”和“角色扮演” 活動,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出自己的韻味。只有在這樣一個真切體驗的過程中,學生才能讀和悟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才能在朗讀中再現文本的內涵。
角色表演。角色表演,是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形象的表情身姿運動,它不但能促進學生對課文的解讀,而且對提高其語文綜合素質有很大幫助。因為課堂表演能兼顧認知、情意和身體運動三大教育目標領域,有很強的綜合性。如在教學《狐貍和烏鴉》時,一名學生扮演狐貍,一名學生扮演烏鴉。同學們熱情高漲,紛紛進入角色。在表演過程中,他們抓住“眼珠骨碌一轉”“搖搖尾巴”“一溜煙跑了”將狐貍的狡猾表演得淋漓盡致。角色轉換產生的新異感激起熱烈的情緒,學生在角色 意識的趨動下,全面活動起來,甚至由“扮演角色”“進入角色”到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演后談飾演的情感體會,其他學生進行評價。通過角色表演引發情感體驗,不僅給學生創造了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增強了閱讀課文的情趣。使原本無味的課文講讀變得充滿樂趣。而且給學生提供了進行再創造的舞臺。
三、開展活動,豐富體驗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游戲是孩子們成長的搖籃,并蘊含著豐富的習作內容,學生在游戲中能夠“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對此,應盡情地讓學生參加游戲活動,并要求學生把活動過程中的神態、表情、動作,觀察仔細,以便有目的地進行學習。比如開展走迷宮、變魔術、猜字謎等豐富多樣的游戲引導孩子體驗快樂識字;利用學生熟識的語言體驗及生活經驗來增強識記,豐富識字體驗,來促進快樂識字。在多彩的生活中,孩子們學習識字方法,找到展示識字成果的舞臺,養成了在生活中自主識字的好習慣。
四、整合拓展,延伸體驗
學語文是為了用語文。課堂教學不僅僅是傳授學生知識,更要通過“拓展”來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并由此及彼,學會運用,終身受用。課堂是語文學習體驗的主要途徑,而社會生活是語文學習體驗的強化、拓展和延伸。所謂拓展,就是把與所教課文內容、形式、語言風格相近(或相對)的文章拿來作為例子,要求學生運用課堂上學到的分析方法、解題步驟,進行綜合性的學習、研究,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獲得知識、能力的新發展。比如學完《圓明園的毀滅》后,布置學生查找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侵略、踐踏中國的歷史資料,并在班上交流,讓學生進一步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又如,學完《大瀑布的葬禮》一課,可設計如下實踐作業:以小組為單位,查找全球生態環境問題的資料及調查了解本地生態環境狀況,每組出一份手抄報,全班合作辦一期墻報。此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加強環保體驗,增強環保意識。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