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彩琳 薛命芳
當今的中國經濟正從“高增長”“創奇跡”向“新常態”轉型。中國的教育也正從“教知識”“創新意”轉向“新常態”。語文課堂教學的“新常態”新在哪里呢?教師該如何在課堂上凸顯語文教學的新常態呢?筆者以為,教師要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實踐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反復多元的朗讀中品味、感悟,在靜心閱讀中深入思考產生疑問,注重結合生活進行體驗,在實踐中運用語言,學習表達。
一、重在朗讀多元化
有效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瑯瑯的課堂。教師應注重挖掘教材特點,創設多種形式的朗讀機會,如個性展示讀、分角色讀、引讀等。引導學生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因為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體會各有不同,在朗讀時也會體現出差異。因此,不必強求學生掌握統一的朗讀技巧和朗讀方式,要鼓勵學生個性化的多元朗讀,將自己的發現、自己的感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如《圓明園的毀滅》第三自然段的首句是個長句:“圓明園中,有金碧輝煌的殿堂,也有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有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也有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田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確定這個句子的朗讀重音,有三種不同的讀法。第一種重讀名詞:殿堂、亭臺樓閣、買賣街、山鄉村野,朗讀目標指向于景點之多、風格之廣;第二種重讀形容詞性短語: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熱鬧街市、田園風光,朗讀目標指向于景致之美、姿態之異;而第三種著眼于關聯詞:有、也有、有、也有,朗讀目標兼指前兩種。通過多元化的朗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深化朗讀的認知,啟發求異思維,讓讀有了更多的“味”。
二、重在質疑常態化
“學而不思則罔”,要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就應引導他們養成“邊讀邊想”的閱讀習慣,促使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腦子轉起來,思維活起來。教師要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質疑方法,如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課文的關鍵詞句或學習的疑難處,進行質疑。如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教師可引導學生圍繞課題展開質疑:1. “可貴”是什么意思?2. 孩子們在什么情況下沉默?3. 為什么說這樣的沉默是可貴的?又如,教學《趙州橋》,學生讀到文中“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這段話時,筆者引導學生圍繞“精美”這個中心詞提出疑問,學生提出以下問題:1. “精美”是什么意思?2. 文中哪些詞句體現圖案精美?3. 從文中可以感受到什么?再如,教學《尊嚴》一課時,筆者引導學生圍繞“不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百分之百是個富翁,因為他有尊嚴”這個中心句質疑,學生提出了:1. 為什么說“現在什么都沒有”?2. 怎么又說是“百分之百是富翁”呢?3. 為什么會成為富翁?4. 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什么?然后針對疑問,進行閱讀、思考,學生的學習方向明確,學習效果就比較好。
三、重在體驗生活化
讓語文教學與生活實際相融合,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受到深刻的啟迪。如《宿新市徐公店》描繪的是一幅美麗的兒童撲蝶圖。其中“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是全詩的中心畫面,體現了兒童的天真活潑,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教學這首詩時,在熟讀的基礎上,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中沒有描繪出的而生活中存在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以進一步豐富畫面內容。例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想象詩中“兒童”的一系列動作:他手持扇子,快速奔跑追捕上下翻飛的蝴蝶。當蝴蝶落在籬笆上時,他屏息輕步,舉扇猛撲。也有的學生想象“兒童”的語言:“看,你往哪里逃!”還有的學生想象“兒童”的神態心理:蝴蝶飛入菜花叢中,黃色的蝴蝶與黃色的菜花沒法分辨,兒童止步尋找,一臉的無奈……通過這樣的想象,學生眼前浮現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此時,再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學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歡快、活潑的語氣。這樣,通過想象,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溝通起來,打開了學生的生活庫藏,豐富了學生的閱讀感受,有助于學生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四、重在表達個性化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通過閱讀、感悟,促成語言的積累,對知識加以整合、重組,形成屬于自己的新知識。教師應該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個性得到張揚,學生的體能、智能、活動能力、道德品質、情感意志等素質得到自主、和諧、能動的發展。比如教學《將相和》一課,如何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從中獲得深刻的感悟?可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反復研讀文本,尋找問題的突破口。“負荊請罪”這個片段描寫雖然簡單,但給學生留下很多遐想的空間。教師可以拋出一個富有彈性的問題:“當一員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時,將與相彼此會說些什么?”有的學生說:“藺上卿,我不該那么小心眼,看到您的職位職務比我高就不服氣,處處與您做對。今天請您責罰!”有的學生說:“將軍快快請起!您驍勇善戰,真不愧是一國大將啊!今后我們齊心協力為國家多做貢獻。”有的學生說:“將軍既然已知錯,何必行此大禮,快快請起!”……學生個性得以張揚,思維獲得解放,從中感悟到將相之所以從不和到和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愛國之心,文本中人物的愛國精神潛移默化地感動了學生,課堂教學取得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五、重在閱讀“語用”化
閱讀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內容,更要學習語言表達。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精挑細選的,都不失為學生學習語言的范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借助文本范例的優勢,指導學生進行詞的仿用、句的仿造、段的仿寫,做到讀悟結合,讀寫結合,讓學生在學以致用的過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悅。如教學《翠鳥》,教師先讓學生閱讀第一自然段,整體感知“它的顏色非常鮮艷”,再讓學生理出作者描寫的順序,明白作者從上到下依次描述的寫法。接著引導學生從“頭巾”“外衣”“襯衫”等詞語中,弄清作者把物當作人來寫的方法;抓住“橄欖色”“翠綠色”“淺綠色”等詞語,明確翠鳥的顏色特點;透過“透亮靈活”“又尖又長”等描寫,體會翠鳥的形態特點。這樣潛心會文,學生不但形象感受到翠鳥的活潑機靈與小巧玲瓏,又掌握了作者的表達技巧,此時進行小練筆自然就水到渠成。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融西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