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敏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是我們國家的魂,而經典則是中國文化的根,它是文化傳承最重要的載體。筆者選擇有東方《圣經》之稱的《論語》作為校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因為它是中國傳統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代表。希望通過對《論語》的學習,在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語感的同時,培養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熱愛。
一、基于“三重標準”的課程設置
(一)基于“整體綜合式思維”的課程設置
“整體綜合式思維”是相對于片面的“點狀式分析思維”而言的。整體綜合式思維強調整體的視角,它主張把某一部分置于整體的背景框架中進行思考。我開設《論語》這門校本課程,就是將之納入到學校校本課程這個整體的背景框架之中。學校新開了《以傳統文化為通道,提升初中生文言文學習能力的實踐研究》這樣一個課題,那么在這個大課題的帶領之下,我們語文科的校本課程也都與之有關,除了《論語》,還有《唐詩鑒賞》、《對聯文化》等,不僅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層面,還提升了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二)基于主流價值的課程設置
中華文明綿延流長,積淀深厚;傳統經典言近旨遠,內涵豐富。24字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更是在《論語》當中有諸多體現。學習《論語》,也是對我們當代社會主流價值的一次探源。此外,作為校本課程,自然也要體現自己學校的主流價值。我校的校訓是“愛、誠、篤、美”,跟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全契合。
(三)基于學生立場的課程設置
校本課程研究的魂魄在于學生立場,所謂學生立場,并不等于以學生為中心,而是“學生的實際狀態成為教育教學的起點和出發點,成為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并且“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或發展需要”。在確定這門課程的達成目標和學習內容的時候,我先是對報讀這門課程的學生進行了一個問卷調查,調查共問了五個問題:1. 你為什么要選《論語》?2. 你想在這個課堂上學到些什么?3. 你印象中的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4. 你知道他哪些弟子?你了解他們的性格嗎?5. 你最喜歡《論語》中的格言有哪些?通過這樣的問卷調查,我基本摸清了學生選這門課的目的。針對這些實際狀況,我制定了自己的授課方向和內容,這種站在學生立場上形成的教學之思和教學之行,正體現了校本課程的最終意義。
二、“古字·人物·思想·句讀”的課程實施
在尊重初中學生認知特點的基礎上,我制訂了以“古字·人物·思想·句讀”的實施方案,四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簡單有效卻充實輕松的課堂。“古字”是我在導入時經常用的一個環節,我會從當天講的內容中抽出一個最核心的字或者是在今天還在使用的成語,用甲骨文或者金文、篆文的形式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猜是什么字或者哪一個成語,這是很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的。不僅如此,學生也會對用來導入的字詞本義產生深刻的印象,可謂是一舉兩得。內容上我以“人物”為經、以“思想”為緯。至于“句讀”,則是增強學生文言文語感的一個有效途徑。即將當天學習的幾則論語投影出來,只是沒有標點符號,也就是所謂的“白文”,讓學生試著在下面朗讀,并且試著加標點,然后提問。誰有不同意見均可以發表,最后由我引導出正確答案。
三、無用就是大用的課程效用
國學不像實實在在的技術,可以直接應用,帶來現實的利益,但是卻起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引導作用。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要讀經典》中如是說:“這種青少年的閱讀可能(也許同時)具有形成性格的作用,理由是它賦予我們未來的經驗一種形式或形狀,為這些經驗提供模式,提供處理這些經驗的手段,比較的措辭,把這些經驗加以歸類的方法,價值的衡量標準,美的范例:這一切都繼續在我們身上起作用。”所以,現在看似無用的由《論語》這些國學經典所浸潤出來的文化,將來就會發現它已構成我們內部機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指導我們去洞察宇宙天地,品味生活真諦,享受人間溫情。而這些,不正是我們活著的要義嗎?此即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