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摘要:新課程下的小學數學教學要求教師加大對學生課后作業的關注度,巧設作業形式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提升學生數學能力。為了實現該目標,教師應主動探尋有效的布置作業的方法,突出數學作業的趣味性、實踐性、生活性,讓小學生發現數學作業的魅力。圍繞新課改的要求,淺談小學數學教師應如何設計出形式豐富、內容充實、富有探索性的數學作業。
關鍵詞:小學數學 作業設計 趣味性 生活化
現階段,大多數的小學數學教師教學活動“失衡”。主要體現在數學教師多將精力放在創新課堂教學活動,對利用課后作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關注度較低。這種“失衡”直接使數學作業“形同虛設”,學生不能從這些形式單一、內容脫離實際、以“練”為主的作業中彌補不足,提升能力。所以,教師應平衡課堂教學與設計作業兩者之間的關系,設計出符合學生心理、趣味性、實用性十足的作業內容。
一、突出數學作業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練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不成熟,想法有些幼稚,感性大于理性。所以,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之前首先需要考慮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生活經驗,掌握小學生的心理活動和思考方式,以便及時調整作業內容和作業的形式。小學生除了具備上述特征之外還有其他特征。例如,大部分的小學生都具有極強的好奇心,他們對新鮮事物抱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大部分的小學生都喜歡圖形結合的課后習題,他們是在興趣的指引下開展學習活動,只有趣味性十足的課后作業才能滿足小學生的“興趣需求”。因此,教師應設計富有童趣和親近性的數學作業,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述題目要求,改變傳統數學練習題、作業單一、枯燥的表述形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熱情者。
以“六年級學生共收集易拉罐180個,其中1/3是一班收集的,2/5是二班收集的。兩個班各收集多少個?”這道作業題為例。這道作業題雖然言語間接、直白,但是卻缺少了一些趣味性,缺少情境。而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通過豐富語言,營造情境來增添趣味性。將其改編為“在森林‘節約環保口號的號召下,熊大與熊二一共收集了180個易拉罐。熊二偷懶只收集了其中的1/3,而熊大吃苦耐勞收集了2/5,那么小朋友們知道熊大、熊二各自收集了多少個易拉罐嗎?”這樣,教師可以將作業題融入到故事情節中,突出數學題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相對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完成教師布置的數學作業,高效掌握運算的技巧與方法。
二、發揮數學作業的探索性,啟發學生數學思維
雖然小學生年齡較小,教師不適合設計難度過大的作業題,但是教師仍不能忽視突出數學作業的探索性,用富有探索性的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因為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并不是單純的記憶與模仿,而是通過自主交流、相互合作來“消化”教師所傳遞的信息,所講述的內容。而數學作業則成為學生“消化”知識、信息的載體,學生可以從做作業的過程中來了解自己的不足之處,及時彌補不足,并在做題的過程中掌握做題技巧,提升學習能力。教師要想促使學生在發現不足、夯實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激發自身內在潛能就需要設計富有探索性的數學作業,并發揮數學作業的探索性,以此啟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數學教師需要根據小學生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索、交流、實驗為主的探究性作業,讓學生學會思考、提升能力。教師可以根據講課的內容分別布置以實驗、觀察以及調查為主的作業類型。例如,教師在講授“軸對稱圖形”之后,就可以為學生布置觀察作業,讓學生通過觀察蝴蝶、天安門等平面圖形的形狀,思考自己觀察的圖形有什么共同點。通過發揮作業的探究性可以拓寬小學生的視野,使小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活動延伸到室外,深入到生活。
三、挖掘數學作業的層次性,提升學生數學能力
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還應該關注設計的作業內容是否有層次性,是否反映了學生的不同需要。長期以來,教師都會為為學生布置同等的作業量,內容也大致一樣。這樣布置作業的形式很難反映出學生的不同需要,所以,教師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在設計作業時注重突出作業的層次性,既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又使作業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教師不能光考慮優秀生的需求,而是需要一碗水端平,既考慮優秀生的需求又考慮差生的需求,在設計作業時采取分層設計的形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展示。教師可以為差生設計以夯實基礎知識為主的作業內容,并在此基礎上適當提高學生的能力與水平。針對優等生,教師可以設計難點較大的作業題,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
以基礎的計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以這部分內容為主的數學作業劃分為基本訓練題、變式訓練題以及推廣題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以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為主,第二個層次旨在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最后一個層次以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為主。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側重,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幫助學生樹立自信,找到做作業的樂趣。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應注重突出作業的趣味性、發揮作業的探索性、挖掘作業的層次性。用富有趣味性、層次性、探索性的數學作業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改變學生被動接受課后任務、作業的局面,讓學生從“題海戰術”中擺脫出來,促使學生真正發現做作業的樂趣與魅力。筆者堅信,小學數學教師只有轉換教學理念,真正做到以上幾點,才能真正消除學生對做作業的抵觸心理,以作業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林友才.新課程下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初探[J].科教導刊,2009,(01).
[2]賈紅梅.小學數學作業設計要抓住“三性”[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