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海蓉 郝慧 宋春澤


摘 要:大學生初次就業時自身就業能力結構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間的差距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核心問題之一。麥克利蘭(McClelland)1973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了《測試勝任力而非智力》一文,開啟了對勝任力研究。他強調從第一手材料入手,真正了解影響工作業績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作為學校辦學質量和水平的晴雨表,作為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就業工作不僅需要保證“就業數量”,更需思考提高“就業質量”的問題。作為生產“學生產品”的高校,培養的學生是否合格,檢驗的最終標準是他們是否能勝任自己未來工作的領域。
關鍵詞:崗位;勝任力;調查;討論
本研究對傳媒類專業在校大學生以及對此專業有需求的用人單位進行了問卷調查,以期了解勝任傳媒類工作某項崗位時需具備的能力和素質,并找到在校生與用人單位對崗位勝任特征理解評價上的差異性,以期為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教學改革提供智庫支持。
1 崗位勝任力的界定
從麥克利蘭(McClelland)1973提出勝任力以來,對勝任力的定義就紛繁復雜,尚無統一界定,有的偏重人格特質,有的偏重個體行為,但具有一定的共通點:與特定的工作有關,參照績效標準,具有動態性;是個體潛在特質或行為,如知識、技能、特質、動機等。Richard Boyaizis對勝任力的相關理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勝任力的特征構成進行了更為清晰的詮釋,提出了“勝任力洋蔥模型”,展示了勝任力各構成要素的特點,突出了其內部結構的層次性。
相較大學生的通用勝任力外,本研究更關注于大學生初入職場時是否能勝任于自己的工作領域,更關注于“與工作崗位密切相關”的那部分內容,因為即使同一專業的學生,可能的職業發展方向也是不同的,而通用的勝任力模型往往忽視這一重要性。基于此,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鎖定于用人單位,以期了解他們的真實需求。另外,作為傳媒類專業的學生,他們特點更為鮮明,個性更為張揚,更為關注自我的體驗,因此本研究將通過問卷調查找到其與用人單位對崗位勝任特征理解評價上的差異性,以便為未來的就業指導提供更為具象和實際的參考作用。
2 調查研究設計
2.1 問卷編制
此次調查問卷的編制設計以下幾個部分:
2.1.1 勝任特征選取
參照國內外的實證研究文獻及帶有《勝任特征詞典》的相關書籍,結合以建立崗位勝任力模型的企業模型,羅列出50項勝任特征。邀請5位一線工作的就業指導老師和10名企業HR對這50項勝任特征進行甄選,選出更為適合大學生群體以及企業初入職崗位時的勝任特征30項,并對易讓人產生歧義或勝任特征重疊部分進行了刪減、增添和合并,最終選擇了23項勝任特征。這23項勝任特征包括:成就導向、誠信、創新、動手實踐能力、溝通協調、關注細節、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彈性與適應能力、市場導向、思維判斷、條理性、團隊合作、信息處理、學習發展、以客戶為中心、影響力、語言表達(含書面與口語表達)、執行力、專業知識、主動性、自我管理、自信、自制力。
2.1.2 問卷編制
問卷包括兩個主體部分:一是對不同崗位的勝任特征的描述,讓被試選出該崗位最主要的六項勝任特征;二是對傳媒類大學生勝任特征的評價。因問卷設計的被試群體涉及用人單位、已畢業學生和在校大學生,故崗位勝任特征描述部分的題目會略有不同。
2.2 調查對象
此次調查選取了到傳媒類學校進行招聘的125家用人單位,100名已畢業的傳媒類大學生、180名大四在校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2.3 調查方式
通過E-mail、郵寄、現場調查等方式發放調查問卷,盡量結合訪談進行,確保數據有效真實,最終發放問卷470份,回收405份,其中有效問卷327份。
3 結果分析
運用SPSS17.0及Excel2007作為工具進行數據的錄入與統計。
3.1 用人單位與在校生勝任力評價的差異性分析
表1 用人單位、在校生在23個勝任力特征評價上的t檢驗統計表
[\&M(用人單位)\&M(在校生)\&F\&Sig\&成就導向
誠信
創新
動手實踐
溝通協調
關注細節
敬業精神
彈性與適應能力
市場導向
思維判斷
條理性
團隊合作
信息處理
學習發展
以客戶為中心
影響力
語言表達
執行力
專業知識
主動性
自我管理
自信
自知力\&4.14
4.23
4.18
4.06
4.20
3.91
4.14
4.00
4.08
4.15
4.14
4.13
4.08
4.06
4.04
4.56
4.25
4.08
4.07
4.19
4.19
4.29
4.22\&3.92
4.68
3.76
3.91
4.03
4.13
4.38
4.05
3.61
3.97
4.18
4.22
3.99
4.04
4.13
3.87
4.06
4.16
3.87
4.07
4.15
4.09
4.10\&2.343
-5.545
4.317
1.447
1.737
-2.105
-2.705
-0.485
4.276
1.923
-0.147
-1.058
0.950
0.137
-0.876
1.907
1.810
-0.783
1.972
1.129
0.377
2.067
1.143\&0.020*
0.000**
0.000**
0.149
0.084
0.036*
0.007**
0.628
0.000**
0.056
0.883
0.292
0.343
0.891
0.382
0.058
0.072
0.434
0.050*
0.260
0.707
0.040*
0.254\&]
注:*表示p<0.05,達到極其顯著性水平,**表示p<0.01,達到顯著性水平。
從表1可以看出,用人單位和在校生在誠信、創新、關注細節、敬業精神、市場導向、專業知識、自信等的評價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在誠信、關注細節、敬業精神等勝任力特征上,用人單位對傳媒類大學生的評價顯著低于學生的自評分數,而在創新、市場導向、專業知識、自信等勝任力特征上,用人單位對傳媒類學生的評價顯著高于學生的自評分數。
3.2 用人單位對傳媒類學生就業崗位的勝任力特征評價(見表2)
3.3 在校生對傳媒類就業崗位的勝任力特征評價(前六項)(見表3)
4 討論
4.1 用人單位總體肯定傳媒類大學生的崗位勝任力
用人單位對傳媒類大學生的崗位勝任力總體評價很好,每項勝任力的評價均分在4分左右(4分代表較好),其中在創新、市場導向、專業知識、自信等勝任特征上,用人單位對傳媒類大學生的評價明顯高于學生對自己的評價(P<0.05)。一方面,這可能與傳媒類院校普遍的辦學思路和教學理念相關。傳媒類院校在培養學生時更傾向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動手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傳媒類大學生大多為藝術生,具有藝術型(A型)興趣特征,更關注于自我的體驗,顯得更為自信,更關注于自由、觀念的傳播等,顯得更加關注創新和市場導向。
4.2 傳媒類學校需在敬業精神、關注細節等方面加強對學生的教育
雖然用人單位對傳媒類大學生的整體評價很好,但本研究中發現用人單位在誠信、敬業精神、關注細節等勝任特征的評分明顯低于學生對自己的評價(P<0.05),其中,關注細節的平均分(M=3.91)是所有勝任力中最低的。這可能與傳媒類大學生的藝術特性有些關系,喜歡自由、浪漫,思維跳躍有關,但同時也提醒校方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需注意在敬業、誠信、細節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與培養。
4.3 團隊合作、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等是所有崗位都重視的勝任力特征
將用人單位來傳媒類大學招聘的崗位分為以下幾類:主持人、新聞記者、編輯、動畫類、攝影類、管理類、技術類、行政類、銷售類等幾類,每一類工作用人單位看重的勝任力特征不盡相同,但是幾乎所有的崗位都看重團隊合作、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等勝任力特征。這意味著,對于用人單位來說,技能或是能力是可以培養的,而團隊合作、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則是體現了一個人的品質和人格特征,而他們對一個團隊來說又是至關重要的。
相較用人單位對團隊合作、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等的重視,在校大學生對于各崗位勝任力特征的重要性排序中更多體現了對技能的重視,如專業知識、信息處理、溝通協調等。這也符合在校大學生生涯規劃的一些特點,他們此時正處于學習與提升技能的時候。正如技能分類中指出,學生會更看重專業知識的重要性,而用人單位更看重通用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
參考文獻:
[1]王宏偉,孫芬琴,許亞平,杜宏巍.基于勝任力理論的大學生能力素質模型構建研究[J].高等教育在線,2013(10).
[2]高永惠,郭潤寒,梁芳美.崗位勝任力是提高大學生成功就業的關鍵因素實證探討[J].中國市場,2012(13).
[3]白茹,劉宇雷,沈雪萍.基于大學生初入職崗位勝任力的企業用人需求調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
[4]鄭學寶,孫健敏.大學生能力素質模型建立的思路與方法[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4-147.
[5]仲理峰,時堪.勝任特征研究的新進展[J].南開管理評論,200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