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艷
【摘 要】作業作為教與學的交叉點,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最經常性的一項實踐活動,是學生在親身實踐中鞏固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用來檢查、了解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一次作業的完成包括學生的做題,更重要的是包括教師有針對性的析疑。
【關鍵詞】初中科學;作業;有效性
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科學作業有效性的實踐研究,主要探索提高科學作業有效性的實踐途徑。通過研究,探索出作業布置與設計的有效性,影響作業有效的因素,促進科學作業有效的方法與策略,從而確保作業的有效性,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提升學生科學素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隨著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創新意識已深入課堂,深入到科學教學中的每個環節。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在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堂上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習行之功”。科學作業的設計要不斷創新,要以批判的眼光繼承和發揚傳統科學作業的優點,拋棄其難、繁、偏、舊的弊端,以學生發展為目的,設計形式多樣、異彩紛呈、接近生活實際,使學生樂于接受并能自覺主動地去完成的科學作業。
一、學生作業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背景中孕育的作業模式,以其傳統的作業內容,統一的作業形式,統一的作業要求,機械的重復,束縛了學生的思想,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阻礙了素質教育的發展。
現在的中學生,課余時間幾乎全被作業所占據,學生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我們的學生終日陷于“題海”,尤其是九年級的學生,復習用書做了一本又一本,苦不堪言,逐漸消鈍了學習的激情和熱情,身心的健康發展也因此受到遏制。在他們所做的作業中,有多少作業是有效的?又有幾位學生每天是在自愿地,愉快地,目的明確地去完成作業呢?
二、師生誤區
(一)教師設計作業誤區
根據本人二十幾年的工作經驗發現,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普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作業量多,缺乏精簡性。
(2)作業形式單調,缺乏多樣性。
(3)作業布置隨意性大,缺乏針對性。
(4)作業布置缺少層次性。
(5)作業批改形式單一,缺乏反饋及時性和反饋的有效性。
(二)學生做作業誤區
(1)任務觀點,做作業當作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
(2)不求理解,對教師的批閱視而不見,不會積極主動解決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3)不懂舍取,只注重自己做了多少,不注重自己理解與否。
三、解決措施
(一)合理設計作業
1.合理設計作業要體現作業的趣味性
“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愿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生的學習有著神奇的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作業設計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出具有趣味性的科學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合理設計作業要體現作業的實踐性
有效的科學學習活動不是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是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
3.合理設計作業要體現作業的層次性
“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而學生又是不同的個體,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應當有層次性。有層次的作業,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要求。
(二)有效解決作業中存在的困惑
本人認為,學生把做好的作業送到教師處批閱的階段僅僅是完成一次作業的一小部分,就好比去醫院體檢,重點是在通過體檢查出病情,對病情對癥下藥的醫治過程。教師的批閱就好比醫生的體檢,發現問題要幫助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而言,面批是最直接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若限于時間,則也應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作業分析講評,以達消除學生作業中存在的疑慮,這才是一次作業的重點,這樣才算一次較完整的作業過程,才能達到作業的有效、高效。
(三)合理控制作業的數量限度
學習是一種負擔,但不等于過重負擔,造成學生過重負擔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題海戰術”。中學階段做習題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的理解,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然而“題海戰術”卻是要學生翻來覆去的做許多基本上是重復性的習題,浪費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造成學習效率低,甚至產生很大的負面效果,使學生厭學。所以對于作業要講究適度訓練以達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科學作業過程是一個有機的系統,我們要充分加強學科教師之間的相互協作、共同探討,盡可能地優化每一個環節,提高作業的有效度,為切實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提高教學效率、學習效率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初中科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探微
[2]周麗紅.淺談物理教學中合理布置作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