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芳
摘要:作為基礎教育和啟蒙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包含著豐富的創新內涵。在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和一項基本任務。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里和同行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從課堂教學做起;要從教學中的點滴做起,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問題;啟發學生用多種思維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敢于質疑,發表個人獨特的見解。教師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此種轉變是為了讓學生打破書本的局限,突破經驗的禁錮,不做知識的奴隸,不做教師驅趕下的綿羊,著力培養自己求異、求新的創新思維和敢疑、敢闖的創新精神。課堂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戰場,這個戰場的勝負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成敗 。 因此,它也應該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課堂教學改革成功了,語文教學就能走出困境,還能推動語文教學其他側面的改革,新時期語文教學就會取得令人喜悅的成果。
一、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敢于質疑,激發創新思維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是智慧寶庫的敲門磚。有了疑,就有了求知欲。因此,教學中只有讓學生質疑,使學生的思維動起來,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索,才有可能引領他們走向知識的殿堂。學生的質疑設問是學生積極主動的表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始于積極思維,始于質疑設問。①創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敢問。教學中教師要經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積極設問。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始終視自身為學生學習的服務者,把教學過程看成是與學生共同探索知識的過程。把學生提出的一些幼稚的、略帶粗拙的問題,看成是探索知識過程的基石,并以認真誠懇的態度對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提問有“安全感”。這樣學生質疑的興趣就會明顯提高,思如泉涌。教學中,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學生暢想、暢言,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在這種氣氛中,任想象馳騁,任感情激蕩,任思路縱橫,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激發靈感。②教給質疑設問的方法,讓學生善問。一位科學家曾說:“世界上最有用的知識,就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學生在課堂上光憑興趣敢問、好問,往往提出的問題比較拙劣,帶有一定的盲目性。這就要求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科學的質疑設問方法,使學生做到有目的地問,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提高問題的質量。
二、引導合理想象,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想象使創新的翅膀,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一定的事實進行合理的想象,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首先,年級的課文,短小精悍,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情趣,對低年級學生加強朗讀訓練,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不僅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需要,在小學生理解能力尚不能達到一定高度的情況下,學生對課文的領悟往往是在不厭其煩的反復朗讀中完成的,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只有學生的入情、入境,才能使學生充分體會課文的情感因素,才能發掘出課文的的創新因素,然后加以分析和理解。其次,抓住詞句,引導擴想。課文中有些句子比較簡略,但內涵卻很豐富,在閱讀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進行擴展性想象,既加深對詞句、課文內容的理解,有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如《桂林山水》結尾有這樣一句話“舟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句話是對全文的總結,概括了蕩舟漓江的情景,內涵豐富,可引導學生想象:桂林山水景色如何?人們蕩舟漓江會是怎樣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描述游覽的情景。
再次,“空白”,引導補想。不少課文的情節存在“空白”處,這給讀者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空白點”,引發學生補想,培養學生的合理想象能力。例如《長城》第三段“聯想到古代修筑長城的勞動人民”,但古代勞動人民如何修筑的呢?課文并沒有敘述。教者可抓住這一“空白”,讓學生想象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修筑長城的,學生從環境、人力、物力等方面展開想象,深切體會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修筑長城的艱辛。最后,抓住結尾,引導續想。有些課文的結尾言猶盡而意未了,余音不絕、耐人尋味。教師可抓住結尾循著文路展開合理的想象,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課文結尾寫道:“狼說著就往小羊身上撲去。“課文言雖盡而意無窮。故事的結局沒有言時,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針對學生對小羊的命運極為關切、同情的心里,激發學生把故事講下去,看會發生什么樣的結局,通過續寫結尾,很自然地培養學生的合理想象能力和求異思維能力。
三、善于觀察,合理捕捉創新點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觀察和創新,不僅僅體現在學生身上,這一過程是一個雙向過程,某種意義上說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觀察和創新過程絕不亞于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要善于在教學過程中捕捉每一個創新點,加以發揮,不能讓創新的火花扼殺于教師一個小小的失誤當中。例如教學《司馬光》一課時,在同學們都會夸司馬光鎮靜、勇敢、處理問題果斷時,有位小同學卻說司馬光很慌張,問及為什么?他說要慌張就不會砸缸了。教師因勢利導,學生說出了很多不砸缸也能解救小伙伴的辦法,盡管有很多想法是非常幼稚的,但正因為這幼稚才顯示出兒童稚嫩的創新意識。
總之,要培養小學生語文創新能力,首先要更新教師的教學觀、人才觀,要與時俱進,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求;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不光要授之于魚,更要授之于漁,不光要給以黃金,更要授予點金術。這樣才能喚起學生的創新熱情,才能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創造性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俊珍.小學語文創新與素質教育探究[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21).
[2] 劉銳寬.素質教育中的創新思維培養,云南科技出版社,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