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要】:咬字與發音是聲樂演唱中的重要環節,學習和了解咬字發音的科學方法與規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情感表達與藝術創作。
【關鍵詞】:聲樂演唱;咬字;發音
1.以字行腔與以腔行字
世界各民族都有各自的民族語言發音特點,如中國戲劇與民族唱法是從漢語的語言及咬字習慣出發的,是一種注重咬字,強調以字帶聲,以字傳情,以字行腔的唱法。又如美聲唱法是以意大利語為語言基礎,它的語素與發音較漢語簡捷得多,雖然也要求吐字清晰,但它的審美原則是一氣呵成,講求以聲傳情,咬字要服從發聲,咬字要服從行腔,即以腔行字。因而我們在唱外文歌曲時,一定要本著先立腔,后立字的原則。在演唱中國歌曲時,應首先打開共鳴腔,把字咬住后,把母音安放到鼻子后上方頭腔共鳴點上,后再放出聲音。盡量使中國字的咬字發音符合美聲唱法的藝術規格,走“以腔行字”之路才能唱出純正的美聲特色。
2.咬字與發音的辯證統一
咬字與發音的關系復雜而微妙,他們之間既有相互依賴和制約的一面,又有相互差異和矛盾的一面,從歌唱的生理機能狀態分析,咬字的功能是由口腔前半部來完成的,歌唱時既要發出清楚的字,又要有動人的歌聲,既要做到發聲豐滿流暢而富于共鳴,又要使人清楚地聽到每一個字,這就需要口腔前半部在靈活地咬字時不影響口腔后半部的發聲狀態,如果咽腔肌肉緊張,必然影響口腔肌肉的運動,這也是咬字不清的原因所在,這就要通過正確的咬字習慣的訓練和培養逐漸放松講話的口腔和舌根,堅持正確的咬字是可以改變不良發聲狀態的。
3.怎樣協調咬字與發音
3.1說與唱要緊密聯系
說與唱是不一樣的,但他們都使用著同一個發音器官,所以說與唱二者有很多發音音素又是一樣的,一些發音功能中是可以轉移運用的,切不可將說與唱對立起來。說話的聲音是歌唱聲音的真正的支柱。可以說沒有正確的說話聲音就沒有正確的歌唱,雖然說與唱相比在氣息的運用,語言的表達,音區的高低,共鳴的強弱和色彩的亮暗有所不同,但在生理機能方面兩者的銜接是相當緊密的,而變化是微小和極其微妙的,如我國地方戲曲和說唱曲藝形式就是說唱結合,說中有唱,唱中帶說,他們的嗓音清亮,圓潤,位置高,把說和唱銜接的天衣無縫。再如,西洋歌劇清唱劇中的宣敘調也是一種吟唱性質的朗誦調,在現代一些聲樂作品里在某些聲區和旋律形式中要求用說的方法去唱或用唱的方法去說,也是常有的手段。用怎樣說就怎樣唱去體會歌唱的過程是可以達到正確歌唱的目的的。
3.2訓練正確的說話聲
意大利嗓音學家馬臘費奧迪指出“說話聲的正確構成是正確歌唱唯一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在聲樂學習中有許多人都會有一種感覺,在課堂上能做出的好聲音,下課后卻怎么也找不到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說話語音的不良習慣也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因而主要修正語音上的毛病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個比較艱巨的任務。
在實踐中我感到通過用意大利語歌唱能夠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歌唱聲音狀態。因為意大利語有豐富的元音,它是世界上最適合歌唱的語言,用意大利語歌唱之后再用中文朗誦或歌唱,聲音特別松弛與通暢。再者,要用標準的普通話發音練習,先說后唱。方言嚴重者首先要大聲說出歌詞,在歌詞說正確后再用說話的感覺去唱,由于歌唱的基礎是在說話的前提下建立起來的,說話夸張些即是朗誦,將朗誦的行腔再延長就是唱歌了。訓練正確的說話聲,確實不失為一種訓練歌唱的好方法。
4.字與聲要統一
字與聲的統一是指吐字與發音靠瞬間跟共鳴的形成,密切結合在一起。由于字的組成不同,字在咽腔中橫豎前后,大小的感覺也不同,為了使咬字、吐字的色調統一,聲音位置統一,必須在歌唱中不斷調整口腔部位的感覺。
4.1掌握母音之間的變化規律
在歌唱時出現音色不統一,聲音不穩定,主要原因在于變化規律沒掌握好,在歌唱中要做到寬音窄唱,窄音寬唱,明音暗唱,暗音明唱。如a母音是寬母音,易散不集中,所以要窄唱,使它集中在一個點上,增加透明度。i就是窄母音,容易擠著唱,不圓潤,所以要寬唱,使其在保持點的基礎上豐滿流暢。另外i母音較明亮,而u母音較暗淡,要用i母音的音色帶u母音,就會變得明亮,用u母音的圓潤帶i母音,就會窄母音變圓。這樣把所有母音都說在一個寬窄,一個力度,一個音色一個位置上來,就使聲區統一自然而流暢了。如果違反以上規律去唱,聲音就會寬的寬,窄的窄,明的明,暗的暗,七上八下,里出外進,無法統一。
4.2過渡好字與聲的轉換
子音是字,就應該在語言器官部分形成,而母音是音,應在發聲器官形成的聲道形成,而且要立住,兩者不可混淆。只有達到母音做形的統一性和共鳴要求后才能考慮追求靠前咬字頭,使聲與字產生分離感。即采用兩個嘴巴歌唱,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字前聲后,前面咬字,后面發音。由于呼吸壓力和口腔張力比嘴唇動作力量大,對抗力可幫助你在讀字音時喉頭和聲音通道不會發生收縮現象,此時無論你如何咬字共鳴都不會損失。這也是很多教師強調的無論怎么咬字,喉嚨都不能動的道理。字聲轉換的動作是穩準狠地在口腔部分說出子音后閃電般地過渡到聲道上與氣結合完成母音,此時口腔部分一完成任務,必須馬上徹底放松下來,如果繼續使勁的話,就會成為聲音的障礙,影響發聲。
4.3半打哈欠式咬字和向下嘆氣發聲
做法:在半打哈欠式的狀態下,用腔體咬字,解放嘴巴,將字頭掛在眉心處,貼著咽壁吸著念字,同時向下嘆氣,讓聲音在胸口發聲位置上,有了上掛的感覺言語就容易說得清,有了讓聲音落下去的感覺,才能輕松把母音唱在口腔里,總之,只有氣息,聲音,咬字的整體協調配合,才能得到通暢明亮,松弛靈活的美聲歌唱效果。
因此,要做到字正腔圓、字清意明,聲情并茂的演唱好聲樂作品,又能準確的表達作品內涵,準確靈活的咬字發音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掌握好咬字發音的基本規律,認真地學習基本方法與要求,持之以恒的練習,用心的體會,才能更好的詮釋藝術作品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潘乃憲。聲樂實用指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2]雷禮.歌唱語言的訓練與表達[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楊震民.聲樂理論與教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4]周小燕.聲樂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5]湯雪耕.怎樣練習歌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