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瓊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為人們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拉開了新的帷幕。作為時代的潮頭,高校的學生已經成為新媒體最大的受眾者,毫不夸張的說,他們的學習與生活幾乎無時不刻的在使用新媒體為他們帶來的改變與便利。相應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與機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要想順利應對挑戰,抓住機遇,就必須做出大幅度的改革。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1.網絡信息的傳播廣泛,復制率快,信息量大,過濾難度較大
互聯網出現之初,人們對于它的新奇與利用存在一個較長的適應過程。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人們認識到了互聯網的價值。因此,當新媒體技術成熟并推向市場后,其發展速度和傳播范圍超乎人們的想象。
2.網絡信息共享變得越來越簡單,共享過程難以控制
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改變了現代信息的傳播模式,萬千網民可以隨時通過各種互聯網平臺接收到方方面面的信息,也可以非常輕松便利的分享出各種信息。這就形成了一把雙刃劍。在進行了十余年的擴招后,當代的大學生群體也存在著諸多的良莠不齊,名牌老牌高校的學生在思想深度和學識素養上相對較高,一些新晉高校或是專升本院校的學生則綜合素質相對較低,這就使得新媒體即使在面對同類人群時,也會出現不同質的反應。
二、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
1.與學生交流溝通的渠道增多了
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傳統教育環境下的產物,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其在教育時間、教育地點、教育模式上的限制與約束就顯得有些落后了。而QQ、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極大地彌補和縮短了師生雙方之間時空和時間上的距離,利用新媒體技術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將新媒體的技術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師生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距離是親近的,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親切自然、細致入微。
2.第一時間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
互聯網大數據一再表明新媒體為我們的常態化交流所帶來的不可取代的優勢,不僅僅是體現在速度上、還有深度上。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學生進行全方位的交流,兩者發布的信息可以互為接收,互為點評,弱化了教育的嚴肅性,使其變為潤物無聲的細雨。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變得事半功倍
避免了傳統教育面對面、點對點的形式,很巧妙地規避了一些可能存在的尷尬,尤其是針對思想波動較大或是性質比較嚴重的事件時,利用新媒體技術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在心理上獲得一種放松。
三、如何利用新媒體技術做好時代的“領跑者”
1.研究并掌握新媒體的規則和模式
所謂的規則與模式,是新媒體技術賴以生存的法則。思政工作者首先要去研究大學生使用新媒體的心理動因,把視點放在研究大學生心理規律上,把大學生在新媒體上反映出的思想動態、關注到的熱點焦點、分享出的個性文章進行研究,然后做出分層次地正確引導,將新媒體平臺更多的運用到信息的傳遞上、思想的交流上、學習的實踐上。
其次,要深入研究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規律。及時學習、發現和總結新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特點與規律。尤其是在重大新聞、突發事件中,思政工作者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關注到學生的思想動向并作出有效的反饋。
2.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礎能力
首先是網絡輿情的引導能力,大學生在新媒體接收和傳播信息后,并不代表過程的結束行。深入研究大學生上網的實際需求,才可能有的放矢的應用最先進的網絡技術為學生服務,因此,要不斷開發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產品,實現高校新媒體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宣傳到引導服務的轉型。
3.建立健全新媒體下的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新媒體下的工作機制并不是一句追逐潮流的空話,而是要高校落實到實處去。在高校的師資力量允許的情況下,要成立專門的管理協調部門,制定出工作制度,明確工作的職責與權限,在校一級構筑一個新媒體的自覺意識,為新媒體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提供良好的平臺。
其次,要建立新媒體信息的匯集機制。各個院系、各個專業的學生因為其專業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自然也是千差萬別的,誠如上文所說,一個信息的傳播是不是結束,網絡輿情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它對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反應可以說是最為準確和及時的。因此,建立信息的匯集機制,實際上是為了高校學生的長遠健康發展。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緊密結合,不斷豐富新媒體輿情,形成輿情報表與反饋的報送制度。確保輿情的發生是可控、可干預的。能夠在第一時間排除輿情,使高校的信息傳播進入到一個良性循環的狀態。
參考文獻:
[1]段志英.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3).
[2]張菁燕.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3).
[3]趙愛玲.人倫自覺:新媒體時代高校德育提質增效的目標指向[J].唐都學刊,2011(06).
[4]鄭元景.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
[5]孫余余.人的虛擬生存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