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成
【關鍵詞】 留守兒童;成因;教育;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1—0022—01
由于親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學校教育的不到位及社會環境的影響,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品德、心理和安全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問題。他們往往會成為學習上的“差生”,心理和行為上的“問題學生”。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長期在外打工,家庭沒有合適的監護人,有些孩子因此變得任性、自私或性格孤僻。由于親情的缺失,無助感、被遺棄感、失落感的逐漸產生,對留守兒童的性格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一些問題做一些探索。
一、問題成因解剖
1. 父母親長年在外,親情關懷缺失。“留守兒童”正處于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在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許多的煩惱和問題需要有傾訴的渠道和正確的引導。但由于父母在外,長期不在身邊,不能滿足孩子情感交流的需要,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為忙于家務和其他勞動,無暇顧及他們情緒情感的變化,使得留守兒童缺少了與父母交流溝通的機會,影響他們心理上的健康成長。
2. 監護人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影響人一生的至關重要的教育。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的親子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為、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而留守兒童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殘缺不全的。單親教育精力不到位,留在家里的一方既當爹又當媽,上有老,下有小,里外家事一大堆,常常自己忙得不可開交,很難再有時間和精力顧及孩子的教育和培養。 祖輩監管力不從心,祖父輩老人文化水平低,對事物的認識與教育方法有局限性,并且與孩子存在較大的代溝,難以溝通與交流。而且隔代教育存在著許多弊端,溺愛、過度照顧、過度擔心,這無疑會對孩子的發展起到不利的作用。
3. 父母思想認識有偏差。在和留守兒童及家長的交談中,我了解到,大部分留守兒童家長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掙更多的錢,為家庭生活和孩子成長提供堅實的經濟和物質保障。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父母關注和考慮得較少,往往停留在學習有沒有進步、考試成績等淺層問題,沒有全方位、深層次地思考家庭教育的問題。有的家長則認為自己沒有什么文化照樣能掙錢,大學生照樣打工,孩子讀書好壞無所謂。他們給予孩子的往往都是物質的東西,缺少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關懷,沒有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角度去教育孩子。這種在思想認識上的偏差,很容易導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子女的情感的饑餓,嚴重影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4. 學校、社會方面的因素。從學校教育來看,課程設置與兒童身心發展不相適應。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與問題,他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需要通過教師、集體的溫暖彌補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形成的消極影響。但由于教育理念、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約,農村學校很少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并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也很少有組織、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加之農村、社區缺乏相應的組織機構,有些留守兒童問題未列入村、社區關注對象。周邊社會環境未能有效管理,都影響留守兒童的成長。
二、教育措施探索
1. 架設“心橋”,加強親子間的溝通和交流。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對父母的情感需求,是其他任何感情所不能取代的。我們要動員家長多關注孩子的情感問題,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學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為親子溝通提供條件。即開通“親情熱線”,讓外出務工的農民定期與子女通電話;開通“師長熱線”,讓外出務工家長可隨時與班主任取得聯系。在家長與“留守兒童”之間產生隔閡或關系較為疏遠的情況下,教師理應擔當起“扭轉乾坤”的角色。
2. 舉辦“特色家長學校”,提高監護人的家庭教育素質。學校或班級可以專門舉辦“祖輩家長學校”,向他們介紹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推薦典型成功的家庭教育范例。通過培訓,引導老人們逐步接受新的觀念和方法,能夠了解和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教育,從而更好地履行監護人的責任。
3. 建立“留守兒童之家”,為“留守兒童”撐起一片藍天。利用學校教育資源和社會力量,將“留守兒童”進行妥善安排,建立“留守兒童之家”,選調專職教師或優秀學生進行全方位管理。設立“心理健康咨詢室”,安排有經驗的人員擔任心理醫生,及時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心理上的困惑。此外,有關部門要加強對校園周邊環境的監管整治,徹底清理“三室兩廳一吧”,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有效地預防“留守兒童 ”的道德滑坡。
總之,只要全社會都來關注和重視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辦法一定會比問題多,“留守兒童”的教育狀況一定能得到較大的改觀。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