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
摘 要: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小企業這個群體一路走來,直到今天,已然成為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從群體的宏觀視角切換到具體企業的微觀視角,發現大部分的中小企業一直處于掙扎求生的狀態中,而“融資難”是嚴重影響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也是主要的顯性問題,受到國家層面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在概述中小企業歷史沿革及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中小企業現有主要的融資途徑及效果,并提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的對策。
關鍵詞: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局;解決之道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086-02
一、中小企業歷史沿革及現狀
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針對社會各類基本消費需求的供給在數量上嚴重短缺,高質量的產品供給和服務供給更是無從談起,也不存在市場經濟意義上的中小企業。研究該段時期的中小企業生存發展經驗,對于現今的參考價值不大。
改革開放后,原本受到壓抑的社會需求和社會生產力得以迅速釋放,中小企業普遍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以輕工業企業更是如同雨后春筍。這段時間,中小企業主們只需要順應時代,吸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并加以組織進行生產即可獲得成功,融資難問題尚未顯現。
經過了20世紀80年代的原始積累后,如今中小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構成,在注冊數量上接近千萬,占企業總數九成以上,創造的經濟價值也達全國企業創造總價值的六成以上,更為重要的是解決了近八成的勞動力就業問題。可以說,中小企業的健康發展與中國經濟和社會穩定休戚相關。
經過近三十年國家的政策引導,國內創業熱情持續高漲,相對于社會總產能來說,市場容量已呈飽和,市場主體間無可避免地展開了激烈的生存競爭,現金流的價值被空前重視。
然而中小企業普遍不符合包括銀行貸款在內的主流融資方式的風險控制要求,融資無法得到滿足。根據中小企業協會2014年統計數據,中國90%的中小企業表示融資需求未得到滿足,而據業內估測,同期國內銀行信貸總份額中,實際投入到中小企業的貸款占比不足15%。
二、中小企業現有主要融資途徑(種類)及融資效果
在這里,本文沒有嚴格按照經濟學理論上的融資途徑分類進行探討,而是根據實際情況就具有代表性的幾種融資方式進行分析探討解決融資難問題。
(一)銀行貸款
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業第一大子行業,相對于其他融資方式來說銀行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也是最大,無論是從融資金額還是融資成本考慮,銀行貸款都是中小企業最經濟的選擇。中小企業普遍反映難以獲得銀行貸款,主要是因為中小企業沒有達到銀行內部審議貸款的四個維度要求:
1.主體資質評判。通常要求企業主體及經營者無不良信用記錄,且企業正常經營一定年限以上(規避創業風險)。
2.融資用途評判。貸款用途不得投向國家禁止和限制性行業。
3.還款來源評判。對借款人在貸款到期前獲取現金流的能力進行評估,或是對貸款投資項目的經濟回報進行評估。
4.擔保價值評判。對貸款擔保人的還款能力進行評估或對擔保物進行價值評估。
中小企業滿足其中任意一項維度要求都很難,而這四個維度評判均是一票否決。
因此,中小企業主們甚至部分國家層面人士認為銀行“嫌貧愛富”,缺乏社會擔當,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首先,銀行業作為中國舉足輕重的子行業和國有經濟,一旦行差踏錯,放開必要的風控底線,將造成災難性后果,并由全社會承擔代價。20世紀90年代東南亞金融危機和國內銀行不良資產剝離一事歷歷可鑒。
其次,銀行作為非充分競爭行業,也是存在歷史最長的金融子行業,各項內外部監管規定非常多,想要突破現有規定對中小企業提供更多信貸支持的難度非常大。
再者,對中小企業給予過于激進的融資支持,對于單個銀行也是極大的冒險行為。中國的整體負債水平遠高于其他主流經濟體,其中非金融企業部門的負債已占GDP的160%,較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增加了60%,在宏觀面上,中國的企業已不適宜再增加財務杠桿。民生銀行于2008年之前開創性地設立了中小企業金融事業部,這項舉措不僅從聲譽上為民生銀行帶來了良好的市場口碑,也從指標上拉動了實在業績:2008年1月時劃歸該事業部的存量貸款余額66.02億元,當年末則增長為179.31億元,增幅172%,可謂名利雙收,大量的同業積極主動跟進,銀監部門也發文要求各大銀行及時設立中小企業金融專營機構并頒發金融許可證。然而由于各種原因(也許包括飆升的不良率),自2012年起,若干頗具影響力的大銀行陸續撤銷中小企業金融專營機構。
隨著經濟新常態達成共識,各家銀行也紛紛減少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偏好投向大中型國企和政府融資平臺以求避險。
(二)直接融資
與銀行相比,證券市場更主要的是服務于優質的大中型企業,草根企業在證券市場獲得融資的難度更大。
1.債券融資。為打通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相關債券市場的主管部門先后放開了政策,推出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等債券品種,推出之初也確實受到市場熱捧,但后來的情況有違政策初衷:中小企業集合票據通常要求追加政府擔保或是企業資產擔保,最終并未降低企業融資難度,同時也有違債券市場操作慣例,即使如此,該券種仍是風險頻發。中小企業私募債券問題則更為突出,竟然淪為了政府融資平臺借道融資的工具,真正的中小企業私募債券反而鮮有問津,這也說明中小企業融資難并非全是由于政策限制,在市場機制下,資金仍然沒有選擇票面利率更高的中小企業債券。
2.股權融資。近期,國家放開和鼓勵中小企業在新三板掛牌融資,目前看來運作頗有成效,為眾多中小企業解決了資金問題,但二級市場交易量長期低迷,新三板股票失去了流動性,一級市場恐怕無法長期繁榮。
(三)混合融資
本文認為,如果能在近期找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途徑,將較大概率地著落于銀行貸款、債券融資或股權融資三者,其他各類創新措施較難跳出三者范疇,例如私募基金類同于私募債券或新三板股權,融資租賃則類同于銀行抵押貸款等。
近期關于鼓勵銀行債轉股和取消金融混業經營限制呼聲較高,本文認為這兩項舉措效果有限:畢竟中國實施分業經營了如此之久,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分別在自己領域內做得很好,現在就算放開限制,任何一方也不可能比對方做得更好;債轉股則更是明顯地通過行政手段損害銀行利益,有開經濟體制倒車之嫌。
(四)民間融資
民間融資絕不是金融行業的有益補充,太多的事實表明,民間融資的貸款人都是以追求短期利益為目的,不僅要求的融資成本高企,而且缺乏現代經濟法意識,為收回投資不擇手段,融資人根本無法受到企業破產相關法規的保護,融資企業主被逼上絕路的比比皆是。
三、對今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思考
通過前述,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兩點:
第一,中小企業融資確實難。中小企業經營風險高得超出投資人承受能力,而以中小企業的經營獲利能力,又無法給出與風險相適應的融資價格,導致中小企業難以獲得融資。
第二,目前為止,金融激勵措施效果有限。原因也很明了,并非是政策未到位,而是以中國中小企業當前融資水平來看,確實已近飽和,因此通過單純的刺激手段難以奏效。若強行要求金融業增加對中小企業融資額,對雙方都未必有利。
可見,再如何通過刺激手段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都屬于治標不治本的短期行為,我們也許應該思考如何從需求側而非供給側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也就是思考中小企業為什么在如此高的負債率水平下,仍然需要融資?是否可以從根本上降低中小企業資金需求。
本文認為,中小企業由于其股東實力弱、企業規模小以及歷史上對商業信用不夠重視的原因,在其供應鏈關系中話語權較弱,普遍陷入現款購貨、賒賬銷貨的困境,對資金極度渴求,這是中小企業迫切需要融資的原因所在。因此,可以通過提高信用支付(尤其是商業信用支付,因為銀行信用可視作廣義的融資)占比,減少現金支付壓力來解決融資難問題。
首先,維護商業信用。中小企業要珍惜維護好自身商業信用,通過市場聲譽的積累來逐漸減少現金支付。
其次,構建良好的社會信用體系。我們的商業信用不能被廣泛運用的原因是我們的商業信用價值無法被準確評判,無法估值即沒有價值。因此,我們要構建好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諸如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多領域共享信用數據等手段來提高整個社會維護商業信用的意識并增加失信成本,突顯商業信用價值。
再次,改善企業生存環境。一是我們沒有像發達國家那樣,擁有一批具備良好口碑的老牌中小企業,是因為我們中小企業的壽命普遍較短,大部分未能熬過一個完整經濟周期。導致這一現象的重要原因是聞名世界的高稅負水平。稅負降下來,企業利潤提上去,無疑將大大提高企業生存能力,企業主體經營風險和信用風險降低了,融資也將不再是問題。二是中小企業自己也要想法擺脫在供應關系中的劣勢。改革開放初期到現今,中小企業始終依靠堆疊廉價勞動力搶占市場來生存發展,錯失長達三十年的轉型機會。現在全球制造業正在逐漸遷移到勞動力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和印度,我們的低價優勢已經不再,必須要設法通過提高產品技術附加值和服務質量來提高市場競爭力和銷售額。
總之,無論通過什么手段,我們必須要明了,要解決問題只有盡量加快經濟發展一條路可走,發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手段。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