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曉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20-0029-02
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數學教學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宗旨,以學生自我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模式。高中生邏輯思維和自我認知能力進入一個飛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是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關鍵階段,于是構建自主學習的數學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成為數學教學的重任之一。那么,在教學中如何讓學生進行有效自主學習呢?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強烈而適度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時,注意把知識內容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精心設問,一方面是學生關心的話題,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使學生迫切想知道如何運用所知識解決問題,能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布魯納在《教育過程》一書中明確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發現和引導學生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起點,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幫助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達成興趣的實現,因此在教學中結合教學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形式,創設滿足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深化興趣,將興趣轉化為問題,為學生獨立探索知識提供一個引導,激活知識儲存,使問題與激情互動,以此作為培養學生能力的出發點。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善于撩撥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與探求之心;課堂開頭新穎,有吸引力,中間有高潮,使學生心境不衰,結尾有余味,富有懸念,使學生自始至終具有濃厚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學習“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這一內容,可以創設這一問題情境:中央電視臺《幸運52》欄目,其中一個猜商品價格的游戲,規則如下:給出一種商品讓參賽者猜價格,主持人給出提示語“高了”,或“低了”。例如某商品價格為130元,若參賽者猜該商品的價格為180元,主持人說“高了”,若參賽者猜該商品的價格為100元,主持人說“低了”。這樣一直下去,直到猜中為止。時間規定為1分鐘,猜中商品的價格,這件商品就歸他,你能用數學方法幫助參賽者嗎?該問題貼近學生實際,密切聯系生活,聯系社會,能把學生帶入富有趣味和有價值的問題情境中,使學生產生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而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
二、開放學生思維,給學生留足探究的空間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發展是外部活動轉化為內部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問題提出,學生有了問題才會去探究,只有主動地去探究,才會有所創造。因此,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思考問題,通過觀察、嘗試操作參與探究知識的規律,為知識掌握、消化創造條件。
例如:在教授完函數值域之后,二次函數的值域問題是高中數學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學生參與討論度不夠,掌握深刻,甚至一知半解,以至在解題中常?;煜R虼?,課堂上由常見的二次函數的最值問題引申,給出如下的一類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做適當的歸納總結,會啟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問題二次函數y=-x2+2x+3的最值是多少?
將此問題引申出關于二次函數在給定區間上的最值問題
問題1:二次函數y=-x2+2x+3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問題2:二次函數y=-x2+2ax+1-a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問題3:二次函數y=ax2+2ax+1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問題4:二次函數y=ax2+(2a-1)-3在[-3,2]上的最值是多少?
在教學中,例題設計一定層次的問題,將學生思維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不僅能激發學習的興趣,更能通過學生參與,不斷地發現新的結論,新的體會。學生的解題視野就變得開闊了,解題過程也就不枯燥乏味了,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積極進取,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質。
三、引導學生總結高中數學學習的方法
高中數學分很多板塊,各板塊之間又相互關聯,因此需要引導學生掌握以下學習方法:第一,學會分類。指導學生對復雜的數學進行分類總結,分而治之,學生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把精力放在薄弱點上,可以對癥下藥又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成就感。第二,學會積累。數學各板塊之間是松散相連的關系,學生要不斷總結,不斷積累,才能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積累的最好方法是讓學生整理課堂筆記和復習筆記,尋找解題規律。教師在布置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時,可以要求學生做筆記,并讓學生堅持,養成積累的好習慣。第三,定時定量復習。高中考試要求學生在有限時間完成數量較多的題目,教師應該在平時學生自主學習中引導其限制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時間,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增強學生的臨場解題的應對能力。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參與課堂教學,切實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自主探索思考的過程中體驗到的成功的樂趣,必將為以后的學習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 李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