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玲
【摘 要】中外合作辦學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所采取的一種形式,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梳理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現狀,總結中外合作辦學過程中存在的關鍵問題,進而為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發展提出對策。
【關鍵詞】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問題;對策
人類社會早已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我國教育市場迅速發展,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一個關鍵舉措就是要實現教育的國際化。通過教育國際化,我們可以引進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的先進經驗和優質資源,促使我國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加速實現新的飛躍。本文通過文獻研究梳理了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的情況,通過分析發現問題,并提出了促進我國高校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對策。
一、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現狀分析
(1)中外合作辦學地區分布。從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開始,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新型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方式出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中外合作辦學是指外國教育機構同中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并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在實施過程中,通常將香港、澳門、臺灣教育機構與大陸教育機構在大陸合作舉辦,并以大陸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教學活動也納入中外合作辦學的范疇。根據組織形式的不同,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分為合作辦學機構和合作辦學項目兩種。以下合稱“中外合作辦學”。本文以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工作信息平臺的數據為基礎,對通過教育部復核和批準舉辦的1066個中外合作辦學(含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我國院校的地區分布和數量分布做一分析。
目前,中外合作辦學分布在除西藏、青海、寧夏以外的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其中,黑龍江的中外合作辦學數最多(174個),占全國中外合作辦學總數的比例高達16.3%。上海位列全國第二,但是與黑龍江的差距非常明顯。
地區發展不平衡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中外合作辦學也不例外。從東、中、西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的數量來看,東部地區的數量超過中西部之和,占全國中外合作辦學總數的比例高達54.5%。詳見圖1。
(2)中外合作辦學數量分布。中外合作辦學中有個特殊現象,就是中方學校所在地與其合作辦學機構/項目的所在地不同。如西交利物浦大學,是位于陜西的西安交通大學和英國的利物浦大學在江蘇省蘇州市合作創立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類似的機構有昆山杜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等。合作辦學項目也如此,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其辦學地點位于廣東省。
(3)中外合作辦學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外合作辦學可以分為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兩大類;根據來源不同,又可分成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以及中國大陸與港澳臺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還可以根據其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分為具有法人資格和不具有法人資格兩種類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中有17個機構和項目采用一對多的合作辦學模式,其余均為一對一的合作辦學模式[1]。
二、中外合作辦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中外合作辦學的結構有待優化。這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中外合作辦學的地域分布極其不均衡。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機構和項目絕大部分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而西部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或項目數量十分稀缺。分析我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的區域分布出現極不平衡的原因,可能是受如下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首先是區域經濟的影響。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較發達,對高層次人力資源的需要也較高。這不僅為這些地區高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活動提供了現實需求,而且也為這些地區的高校開展相應的中外合作辦學活動提供了經濟基礎[4]。二是地理位置因素也是影響中外合作辦學分布不均衡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在地理上黑龍江省與俄羅斯接壤,并且在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與俄羅斯有悠久的交流歷史,已經建立了較好的合作基礎,因此與俄羅斯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活動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三,對西部地區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西部及偏遠地區的高等教育本身處于劣勢,如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要開展中外合作辦學的難度就會更大。
(2)中外合作辦學不均衡的機構與項目比例。現有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數量要遠遠高于中外合作辦學機構數量,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機構數量呈現極不均衡狀態。設立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對于學科專業設置、師資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辦學經費籌措、辦學規模等都有較高要求,因此,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數量多于項目數量是完全合理的[2]。但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兩者比例比較失衡。
(3)中外合作辦學不合理的層次結構。目前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活動有3/4以上是屬于本科層次的,研究生層次的不足1/4,其中博士研究生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數量十分稀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層次的提升。
(4)中外合作辦學不平衡的發展階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及教育對外開放的發展,都為中外合作辦學的迅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1995年之后,我國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環境比較寬松,合作辦學數量的發展十分迅速,但是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導致中外合作辦學的辦學秩序相對比較混亂。從2004到2009年,隨著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對中外合作辦學起到了很好的規范作用,中外合作辦學逐漸進入法制化發展階段,之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也逐漸得到解決。但在管理的過程中,出現了另一個突出問題,即中外合作辦學的數量急劇下降。2010年《規劃綱要》出臺后,中外合作辦學才重新走上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從上述發展過程可以看出,我國中外合作辦學出現了“松則亂,管則死”的現象[3]。這和中外合作辦學政策實施及其執行有很大關系。
三、中外合作辦學發展的對策
(1)做到均衡布局。針對目前中西部及偏遠地區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及項目缺少的現狀,為了促進當地經濟的穩健發展,要加大對中西部及偏遠地區中外合作辦學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鼓勵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中外合作辦學活動的發展,從而促進我國中西部尤其是西部地區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2)力求完善政策。為了使中外合作辦學活動健康、穩定發展,相關部門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政策,明細各級政策部門之間的權責分配,以便中外合作辦學政策能夠得到更有效的執行。同時,要避免政策過大的現象,努力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3)不斷優化結構。在優化中外合作辦學結構過程中,必須注意如下方面:一為了加大對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辦學理念的引進力度,要在堅持中外合作辦學公益性質、堅持教育主權的基礎上,適度扶持發展中外合作辦學機構。二要不斷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對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管理。三要逐漸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層次,要支持博士研究生層次的中外合作辦學活動。
參考文獻:
[1]陸根書,康卉,閆妮.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與發展對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
[2]陳曼麗.江西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辦學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
[3]魏敏,蔣光祥.中外高校合作辦學發展中的問題與策略思考[J].管理觀察,2008(23).
[4]林煒,陶林.論當前中外合作辦學的問題、原則與對策[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