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曼 宋淑芳
摘 要:通過農村發展普惠金融的意義、剖析我國農村地區普惠金融的發展現狀,找出農村普惠金融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據此提出推進農村普惠金融發展的有效建議,以推動農村地區普惠金融健康穩定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村普惠金融;現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0-0115-02
一、普惠金融概述
(一)普惠金融的含義
普惠金融是一種能夠全面有效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人群提供金融服務的體系。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務是讓利于傳統金融之外的農民、小微企業等低收入人群能以合理的價格獲取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
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對普惠金融做出了詳細解釋,即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體是當前我國普惠金融重點服務對象[1]。吳國華(2013)指出,農村是普惠金融的主戰場[2];林永福(2014)認為,我國農村金融的矛盾是金融供給與需求的矛盾[3];焦瑾璞等(2015)認為,對農戶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戶的基礎性金融服務不足,金融服務需要加強[4]。
(二)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意義
1.有助于為農村提供便利的基本金融服務
在農村地區,金融機構網點少,農民辦理儲蓄、轉賬、掛失等基本金融服務只能去鄉鎮或縣城,來回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每逢除夕等特殊日子都要排長隊,辦理支付、轉賬等基礎服務非常不方便。發展普惠金融將擴大農村地區基礎金融覆蓋面,通過指導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開辦惠農支付點、布放ATM機等終端電子服務機器,為農村提供便利的基本金融服務,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2.完善市場資源配置功能,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資源的稀缺性使得資源配置顯得非常重要,而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卻非常不均衡,城鄉差距巨大,發達地區往往擁有更多的金融資源,資源配置不均衡,農村地區的農民、弱勢產業的金融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金融資源獲取非常困難。發展農村普惠金融能夠解決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有助于完善資源的合理配置,從而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經濟均衡發展。
3.提高收入,改善農村地區貧困現狀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是農業發展最根本的基地,但農業的高風險性使得農民的收入不能得到保障,農民收入微薄,加上農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農村經濟發展受到制約。農村一直以來都是經濟發展薄弱環節,經濟發展面臨著嚴重的金融服務不對稱問題。一方面,農業需要大量資金;另一方面,出于對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考慮,金融機構不愿意對農民提供資金。農村普惠金融的重點服務對象是低收入農民家庭以及弱勢產業,發展普惠金融可以幫助農村低收入人群提高收入水平,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幫助農村改善貧困現狀。
4.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
傳統金融中,大多數金融機構都遵循行業的“二八定律”,關注的都是高價值客戶。市場中存在的小微企業、農民等弱勢群體長期被嚴重忽視,難以享受到正常的金融服務,有效金融供給不足。農村地區貧困人口占比大,大部分農民都被排除在傳統金融服務之外,絕大部分人無法獲得包括貸款、結算轉賬等一系列他們需要的金融產品,只能通過非正規金融渠道進行融資,如通過民間借貸等來獲取金融服務。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取的金融服務通常都代價昂貴且不可持續。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就是小微企業以及農民這樣的弱勢群體,通過鼓勵金融機構參與普惠金融的建設,創新價格合理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村低收入人群可持續的金融服務需求,合理配置金融資源,對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二、我國農村普惠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信用環境較差,阻礙普惠金融發展
從銀監會的統計數據來看,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最高,且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農民的文化程度和素質有限,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信用意識,農村的躲債、賴債現象常有發生,大大打擊了金融機構向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我國農村征信體系尚未健全,截至2014年年底,農民信用檔案覆蓋率僅為44%,缺乏對失信者的懲罰機制[5],這不僅挫傷了金融機構的惠農積極性,也助長了不良風氣,阻礙普惠金融的發展。
(二)農民文化程度有限,普惠金融推進存在困難
農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金融知識了解少,接受能力較差,對金融服務產品操作上存在技術上的困難。此外,農民的識別能力較差,所以在網絡普及和電商涉足的同時也會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農民很可能會被虛假信息所欺騙。
(三)農村金融體系有待健全
與農村金融市場主體多樣化和經濟發展多樣化相比,金融機構的數量和服務功能都還遠遠不夠。首先,農業生產周期長,農業易受自然災害影響,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劇烈,農業融資面臨風險大。其次,農村普惠金融的服務對象主要是農民和村鎮企業等,由于農民和村鎮企業的性質、活動內容以及規模的不同,其金融需求表現出多層次的特征,不同市場主體的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和滿足金融需求的手段和要求不同[6]。最后,我國農業保險覆蓋不足,風險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因此,盡管我國金融機構已經覆蓋了90%的農村地區,但金融服務力量不夠,還未形成為農民提供金融服務的普惠金融體系,普惠金融體系的建設還需要加強。
(四)缺乏激勵機制,普惠金融推進缺乏動力
一方面,農業生產周期長,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我國當前農業保險有效覆蓋不足,農業效益較低。農業屬于弱質產業,涉農金融機構提供農業保險和優惠信貸的主動性不足。此外,農村信用環境較差,一些金融機構甚至產生了懼貸的心理;而國家在農村普惠金融的推動上,將主要重擔放在中小金融機構身上,可能會給中心金融機構帶來巨額成本,從而影響其商業可持續性發展。
三、促進我國發展普惠金融的對策
(一)加大誠信教育,健全征信系統
農村的信用環境一方面與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關,另一方面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征信系統有關。因此,有必要從兩方面來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一是加大對農民的誠信教育,同時加大對普惠金融的宣傳力度,并將宣傳教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范圍,以此督促政府以及金融機構落實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教育工作。二是建立健全農村金融機構征信系統。農村金融機構不夠完善的征信系統讓一些不誠信的人有機可乘,加大了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若是任其發展,長此以往必將影響金融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從而阻礙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推進工作。
(二)推廣移動金融,健全金融服務體系
移動金融信息獲取快、共享效率高、金融成本低,是發展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手機用戶達到13.06億個,手機普及率達到95.5部/百人,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占比90.1%。中國發展移動金融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借助推廣移動金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將得到進一步健全。一是繼續推動農村地區移動支付和助農取款服務的發展,以解決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不足的問題。二是鼓勵信用卡的發放,加大分期付款金融產品的開發力度,滿足農民小額貸款的需要。三是適度放寬市場準入原則,增加農村金融服務機構數量,提高金融服務質量。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活發展動力
農村金融缺乏外部激勵機制,發展普惠金融缺乏動力。一方面需要加強財政稅收和金融監管的政策協調,加大對農村普惠金融的政策傾斜,推動金融資源向農村地區延伸;另一方面,需要加大互聯網金融的扶持力度,通過發展互聯網金融降低金融服務的成本、增加融資方式以及加強農村金融市場競爭力,進而調動金融機構積極性,激發農村金融機構發展普惠金融的動力。
(四)完善金融監管,鼓勵金融創新
政府部門應當配套相應的政策和法規,保障普惠金融的推動進程,切實為農民等低收入提供有效合理的金融服務。一方面,要不斷完善金融監管,推動普惠金融發展,通過加大監管力度,維持金融市場秩序,防止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保障金融安全;另一方面,要配套相應的政策和措施,發揮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主力軍作用,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不斷降低成本。這樣,既能讓農民等弱勢群體享受到金融服務,也能保證金融機構的商業可持續發展,從而保證普惠金融的持續推進。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印2020年)的通知[R].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6.
[2] 吳國華.進一步完善中國農村普惠金融體系[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3,(4):32-45.
[3] 林永福.對我國農村普惠金融的認識與思考[J].時代金融,2014,(26):238-240.
[4] 焦瑾璞,黃亭亭,汪天都,等.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及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5,(4):12-22.
[5] 尹振濤,舒凱彤.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模式、問題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6,(1):103-107 .
[6] 高辰.我國農村金融服務現狀及發展對策[J].對外經貿,2013,(3):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