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智慧
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具有完整的結構和整體功能。后現代的西方哲學正在發生身體轉向,中國古代哲學就是一種身體哲學,身體哲學為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結構提供了全新的視角。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就是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氣”,而社會主義榮辱觀則是其“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氣、心三元結構決定了其理想信念功能、精神動力支柱功能和行為規范功能。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身體哲學;三元結構
中圖分類號:B8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21-0188-0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有著整體的功能,對這一功能的認識要建立在結構分析基礎上。當前,學界已從多個角度研究了其結構,以優化其結構,但對這一結構的有機性、整體性仍然認識不夠。本文擬從身體哲學的視角來探尋其結構的有機性。
一、身體的三元結構
后現代的西方哲學正在發生身體轉向。尼采宣稱一切從身體開始,海德格爾指出,我們并非“擁有”一個身體,而毋寧說,我們身體性地“存在”。梅洛·龐蒂的身體現象學則把現象學運動推向徹底,直接指出,世界的問題可以始與身體的問題。這一西方后現代主義的身體哲學轉向是對西方傳統思辨哲學的根本反叛,也為我們真正切入中國古代哲學的身體論說提供了新的契機。
中國古代哲學就是一種身體哲學,而非意識哲學。中國古代先哲對世界的思考并被源于西方式的驚異,而是出于人生處境的憂患,文王拘而演周易,正是對其人生困境的關懷而始。中國人對“道”的體悟并非反思的結果,而是反身的體現。王船山明確宣布:“即身而道在。”(《王夫之·尚書引義·卷四》)
當然,中國古代哲學所講的身體并非現代流行語的肉體,肉體只是整體性身體的基礎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里的身體也非西語中的“身”,身心二分是西方哲學主客二分的表現。西方哲學堅持主客二分,主張主體對客體的征服和奴役。對于人進行主客二分,認為人的本質是心,堅持心對身的忽視甚至主宰。肉身被貶抑,被認為是心靈皈依上帝的障礙。中國哲學則不是這樣,并不認為心有超拔與肉身之上的能力,也不認為心與身可以二分,而認為心身不二,在這個不二的心身之間又加入一個氣。認為,無論心還是身都是陰陽二氣化成,氣才是人之本性,而氣源于自然。這就形成了中國人關于人身的形氣心的理想結構,凸顯出中國文化的特質。
身體哲學中的形即形軀、身軀,也就是與氣心一體的肉身,從外部觀察,體現為四體。東漢劉熙《釋名釋·形體》解釋為“體,第也,骨肉,毛血,表里,大小相次地也。軀,區也,是正名之大■,若區域也。形,有形象之異也。身,伸也,可屈伸也?!鄙瞎诺浼姓摗八捏w”者頻現,論語中既有“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之”之說,該四體即四肢,借四肢涵蓋全身?!抖Y記》有云:“四體即正,膚革充盈。”《韓詩外傳》曰:“四體不掩,則鮮仁人?!薄豆茏印葮I》曰:“四體既正,血氣既靜,一意博心,耳目不淫?!贝苏撋醵啵吨杏埂吩疲骸耙姾踺辇??!敝祆浣忉尀椋瑒幼魍x之間,如執玉高卑,其容俯仰之類。此處的四體由四肢擴展為動態的身體形態,但這個形從內部來講則為臟腑。管子講述人之生長,提及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腎,苦主肝,甘主心。五藏已具而后生肉。五臟主藏精氣,六府(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則消化、吸收、輸送水谷而不貯藏。一句話,“藏”,藏精氣,府,化萬物。內在臟器與體表孔竅的對應關系多由醫家探討,《荀子·天論》首論五官,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謂天官。這里的官即官職,引申為感官。眼的視覺與耳的聽覺并非中國哲學重點關注,中國哲學凸顯本體的根本方式是體和會,全身心的融攝與化用。
中國哲學中的心,意蘊十分豐富。《說文·心部》云:“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以心配土而居中央,為身體之中樞主宰,從甲骨文看,心字形像心臟。心在《詩經》中表現力很強,不僅有憂心、“我心傷悲”等,而且有“德心”出現。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心之官則思,思是心之官能。而思又包括認知、意志、情感。對知的德性是儒家一貫,帛書《五行》云:“知弗思不得。”這里的思是對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的省思。這里的心之德性省思與現代所謂“思維”的區別很明顯,思維以對象化為特點,具有客觀性特點,向外搜求,計量比較。而孔孟所理解的心之思則以反觀內省、向內涵泳為方向,以道德意蘊為底色,以價值情感為表征。在心的基礎上,中國哲學出現了志的范疇,志即為心之所之也。此處的志還含有心之所持和心之力的含義。這里的心之所向,以道為本。“父在,觀其志”,“各言其志”,“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等皆有定向之意。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其志。”孔子論志,以道為本。孟子則謂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先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中國哲學中的氣則是溝通身心的,天地萬物一氣化行,但徒有氣之流行,而無身心亦不能為人,生命體內亦有氣之流行、充布,形軀之身與心神志意為氣所貫通,成為通透敞亮的活體。身與心借氣的貫通運布而成為整全生命體。這種論述的典型即孟子,“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持其志,無暴其氣”,“吾善養吾浩然正氣?!辈贿^這里孟子是重志的,老子則重氣,“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大道化為混沌之氣,一氣生成陰陽二氣,二氣和合,氤氳化成萬物。源于大道的氣為天地萬物的基質,也為生命的動能。氣沖而和,天地之氣化生萬物與人就是“氣化”《素問·五常政大論》云:“氣始而化生,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氣致一也?!?/p>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身體結構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四個方面與身體哲學的形氣心結構十分吻合。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就是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氣”,而社會主義榮辱觀則是其“形”。
1.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靈魂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實質是為了引導人們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信仰,有了信仰這個最高統領人們就能確立自己的信念體系。信念是認知情感意志的有機統一體,是人們在一定認知基礎上確立的對某種思想或事物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心理態度和精神狀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信念,在一定的社會中,人們各自的信念也有共同之處,從而形成社會的共同信念。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科學的信仰,它能統領一定社會的共同信念,這是由他嚴密的科學體系、鮮明的階級立場、巨大的實踐指導作用決定的,是中國近代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長期探索的歷史選擇。
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主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就是要引導人們多樣的政治理想、職業理想、生活理想,各種各樣的個人理想而形成統一的社會理想。在這里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既是矛盾的又是統一的。社會理想規定、指導著個人理想,人是社會的人追求個人理想的實踐活動都是在社會中進行的,個人理想的實現必須以社會理想的實現為前提。但社會理想又是建立在個人理想基礎之上的,是個人理想的凝練和升華,社會理想的實現歸根到底要靠社會成員的共同努力。
一個是信念,一個是理想,二者結合起來即為理想信念。理想標識人的奮斗目標,信念又提供實現奮斗目標的頑強意志。二者合起來即“志”,而志即心之所之、心之所向、心之所持、心之力。也即志是心之用,心為志之本,二者合起來的心志。
2.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根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樂感文化與恥感文化?!胺瓷矶\,樂莫大焉?!痹谂c天地參的過程中,中國人成就了其文化的核心內涵——樂感。天地之大德曰生,自然的天道總是充滿樂觀向上的力量,人道的關鍵就在于在自然的體認上實現一種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這種樂感文化的形成根基于“元氣論”,它認為混沌一體的元氣須由秩序來控制,而秩序則要圣賢來控制,圣賢是秩序的核心,這種圣賢是理想人物,沒有缺點,只可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慶功、祝酒、唱贊歌,知足常樂,這就是樂感的表現。這個樂來自反身而誠,是以身體誠的結果。恥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傳統,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一再把知恥作為中國人為人處世的底線,知恥是人的天性,自人類學會用樹葉來遮蓋羞部開始,恥感就存在于人類的心靈,并作為人區別于野獸的特質。這種恥感本身就發端于人之身體之羞恥部位。再從恥字的構成來看,從耳從心,耳是五官之一,聽在耳而入于心,進一步拓展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思、非禮勿動。整個五官都不恥于視聽參與。儒家強調,恥是道德的基礎,“羞惡之心,義之端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孫丑》)這種恥感文化在法律上得以發展,恥辱刑就是統治者運用恥感文化對國家進行管理的有效手段,這種恥辱刑主要作用于人的身體,黥刑、墨刑、宮刑都是作用于人的身體,造成人的奇恥大辱。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今天,繼承傳統文化的樂感與恥感傳統,而且把二者統一起來為榮與辱,一方面提升人的道德美感,另一方面奠定人的恥感底線,實在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絕妙之策,使社會主義道德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但無論樂感還是恥感均發端于人的身體,故曰,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
3.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氣”。這里首先要說什么事精神,根據歷史記載,“精神”一詞最早見之于《莊子》,“精神生與道”,(《莊子·知北游》)“精神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保ā读凶印ぬ烊稹罚倪@里來看,精神是一種玄奧微妙的宇宙基質,與形骸相對。“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及,上際于天,下蕃于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保ā肚f子·刻意》)此處的精神是流動的、彌漫的,充盈與天地之間,潛隱于萬物中。精神這種充盈天地的生機與靈氣在人身上得以集中體現,這種精神,既非心理亦非身體,而是充盈與身心之間,溝通身心的氣,這種氣既看不見、摸不著,但又真實存在。西方人沒有精神研究的傳統,堅持僵硬的身心二分,心奴役身,直至現代西方生命哲學的狄爾泰、奧伊肯、柏格森、西美爾,直面西方近代意識形態之流弊,才開創出精神哲學,把非理性納入精神研究。這一取向與心理學界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相呼應。弗洛伊德把精神分析直接推進到夢和人的潛意識,榮格則把這種精神分析推進到人的集體無意識,至此,這種潛意識、無意識與東方的氣相通了,這就是狹義上、本源意義上的精神,即氣。中國有“氣”的傳統,講氣節、氣象、變化氣質、陽氣、正氣,等等。這種氣用西方話語就是無意識,中國精神即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當然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精髓的中國精神則是廣義上的,包含心理、思想、道德、政治、法律、行為等的綜合性的思想政治素質,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國人的主觀世界的核心。精神即靈魂,故我們可以說中國精神是興國、強國之魂,這一命題的提出極大地激發了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夢本身就是無意識的體現,夢與無意識相通。故中國夢與中國精神相碰通,都帶有中國氣派。
三、持志、養氣、踐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三元結構的基本要求
人的身體是由形氣心或者形氣志三相一體的結構組成,與此結構相適應,也就有了踐形、養氣、持志(盡心)三種工夫論,這三項代表的是圓滿人格的展現。儒家,尤其是孟子特別重視在形氣心的踐行轉化中的持志,在此基礎上才有養氣以及心氣同流的境界之踐形。志乃具有價值定向的凝定所在,持志之持就是對之之作用的鼓足、培固、堅守。持其志之后,孟子特別提到,無暴其氣,表明氣機的健動昌達、自然流行的關鍵,只有持志而不廢氣,以志提氣,志氣雙修。這個氣有正邪之分,孟子又特別重視養浩然正氣,正氣用現在的話語就是正能量,正氣之所充、所涵的生命整體本身就成為天地元氣的現身,自然合乎天地間隱微的節律和音韻。應由志而氣的修養之后,下一步便是踐形了。這里的踐形行不是踐行,此處的形即形體,是身體踐履和躬行。踐形才能使心氣與自然會通,達天人合一之境,否則,囿于體內之心和氣將成為無根之心和氣,用耗散結構論的話語來講,未與外部保持物質能量信息的溝通將進入死寂狀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心”即理想信念,持志即持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對于人十分重要,它指引人生的奮斗目標,是人的思想和行為的定向器。理想信念一旦確立就可使人方向明確、精神振奮,即使前進道路曲折,人生境遇坎坷,也能使人透不過烏云和陰霾,永不迷失前進方向。理想信念還提供人生的前進動力,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才能以驚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成就事業,反之,就有可能渾渾噩噩、庸庸碌碌,虛度一生,甚至腐化墮落。理想信念還能夠提高人生的精神境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一方面能使人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健康有序的系統,保持心靈的充實;另一方面又能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提升精神境界,培養高尚人格。持志的過程就是發揮理想信念作用的過程,這種作用使志更為明確堅定。
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氣”。這個氣在于養,這種養氣的過程也就是發揮中國精神作為興國之魂、強國之魂作用的過程。這種作用主要體現在它是實現民族復興的精神引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最宏闊的夢想,幾代人為之付出了鮮血和生命,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建立了新中國,進行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一步步接近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中國精神成為興國強國之魂的作用凸顯,它是凝聚中國力量的紐帶,實現中國夢需要凝聚中國力量,即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這種大團結也需要無形的精神作為紐帶才能凝聚起來,使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它還是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保障,綜合國力不但包括硬實力,還包括精神文化等軟實力,大力弘揚中國精神,提振這全民族的精氣神,就會使中國的綜合國力大幅度提升。當前我國硬實力已經不弱,但軟實力則是短板,影響和制約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養氣的過程尤其需要我們做堅定的愛國者和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在實踐中在養氣,在養氣中實踐。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形”,這就要求我們把它付諸踐行。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總結和升華,它不但把道德建設進行了榮辱的審美提升,而且還把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前期成果融于一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統攝性,具有極強的行為規范意義。其中,八榮八恥的前四榮四恥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要求,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的進一步具體化,接下來的三榮三恥,團結互助、誠實守信、遵紀守法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進一步概括提升,最后一條艱苦奮斗是一種實踐精神和實踐品格,任何真正的實踐都需要以艱苦奮斗精神支撐。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做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做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做支撐的政黨,它的事業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故艱苦奮斗是上述七種品德的精神根基和精神滋養。沒有艱苦奮斗精神作基礎,上述七種美德都是不可能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具體的行為規范,它的對象就是人們的行為,所以說,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之形,要求人們踐行。在在踐行中成長,也在踐行中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發揚光大。
有了上述結構分析就順理成章地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這個功能是結構決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形氣心三元結構決定了其理想信念功能、精神動力支柱功能和行為規范功能。當然,限于本文的論述需要,不能充分展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功能將另行論述。
[責任編輯 李曉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