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喆
摘 要:2015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路。本文提出了農業供給側改革面臨的三大問題:如何保證數量,確保糧食絕對安全?如何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積極性?如何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12月26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中央首次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2016年和“十三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會議強調,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保證數量,確保糧食絕對安全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穩定提高糧食產能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調減掉糧食產能。絕不能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簡單等同于壓縮糧食生產,絕不能搞運動式調整,務必要保住糧食生產能力。糧食生產要尊重市場規律、順應供求變化,適時適度調整糧食種植結構,穩定水稻和小麥生產,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要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大規模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要實施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加快糧食作物新一輪品種更新換代,把糧食生產的良種良法運用好;要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支持糧食主產區建設糧食生產核心區,加大對主產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完善利益補償機制,真正使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糧食產能的責任落實、舉措落地。
要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鞏固提升糧食產能,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推行土地規模經營和專業化規模化服務;加強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探索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推動農業綠色發展。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實現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1]
二、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激發農業創業積極性
我國農村改革是從土地制度開始的。從20世紀80年代前半期的五個中央“一號文件”,到1993年的《農業法》和中央“11號文件”、1998年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2002年的《農村土地承包法》、2008年的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21世紀以來的中央“一號文件”等,政策逐步深化,構建了相對完整的土地制度框架。具體說來,20世紀80年代的五個“一號文件”構建了農村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的基本制度框架,并被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正式表述為“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而納入1993年《憲法》和《農業法》;1993年的中央“11號文件”開啟了第二輪土地承包的進程,并通過“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和《農村土地承包法》分別以中央文件和法律的形式強化了這種穩定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又以“穩定現有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繼續強化這種穩定性;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三權分置”促進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動態穩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穩定深受農民的歡迎,也是糧食生產持續增產、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的基礎。
但是,擋墻土地制度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如何處理農民宅基地?如何保護農民的財產權益?這些問題與挑戰都離不開土地制度自身。
土地制度的改革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權屬落實,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改革、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等內容。作為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可以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避免土地掠奪式經營;推動農村土地流轉,培育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保護農民的土地財產權益,使他們能夠安心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或者離開農業、農村;為農民工到城鎮就業提供新的資金來源,從而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新動力。
三、促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
結構調整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核心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結構已經經歷兩次大的調整,第一次是198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大力幫助農村調整產業結構”,“支持發展畜牧業、水產養殖業、林業等產業”,其核心是農業內容生產結構的調整。這次調整改變了種植業中過于偏重的糧食結構,畜禽養殖、水產等產業都有了較大的發展,“菜籃子”得到了極大的豐富。第二次是1998年,針對低質量農產品大量積壓、高質量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局面,第二次結構調整開始了。這次調整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是“戰略性結構調整”。[2]從現實看,十余年來,由于經濟高速發展,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在慢慢喪失,以補貼為主的農業政策導致了產業競爭力提升緩慢,大部分農產品漸漸失去國際市場競爭力。因此,如何重塑我國主要農產品的競爭優勢已經成為當務之急。自古以來,種養結合就是保持生態平衡、農業系統穩定發展的基本條件,也是我國傳統農業的精髓所在。但由于人地矛盾突出,政策上過度重視人的食物供給,忽視了動物“食物”的供給,種養業未能均衡發展,飼料供給不足,而食物供給又存在著浪費現象。如何立足本國資源,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仍然是一個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課題。
新時期的結構調整,促進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聯動,能夠減輕國內耕地、水等自然資源的壓力,緩解經濟發展和環境容量之間的矛盾;促進農業生產由以數量為主轉向數量質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場導向,更加滿足消費者需求。這次結構調整的主體是近年來出現的新型經營主體,即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他們是商品農產品供給的主體,也是農業現代化的主體。而結構調整的任務也隱含著進一步促進這些主體的發展,提高其發展的質量,這也是結構調整的內涵之一——農業生產的主體結構,即通過主體結構的改變推動供給結構的改變。
參考文獻:
[1]《農業供給側改革重在糧食安全》,載于《中國合作經濟》2016年02期,第18頁。
[2]高強,孔祥智:《中國農業結構調整的總體估價與趨勢判斷》,載于《改革》2014年第11期,第80~91頁。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