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
摘 要: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課堂問題設計。課堂問題設計要以問激趣,創設問題情景;以問促思,在關鍵上提問;以問引問,引導學生質疑探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方式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積極開發、合理利用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精心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重視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啟迪學生智慧,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因此,初中語文教學要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方式。
提問行為是教學眾多行為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行為,不管是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只要存在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就少不了提問這個行為。在實際教學中活動中發揮了它的積極作用。課堂提問能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活躍課堂氣氛等作用。那么,在課堂問題設計時應該注意那些方面的問題呢?
一、以問激趣,創設問題情景
俗話說有好的開頭就等于有了一半的成功。而課堂的導入是一堂課的“開頭”。所以,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好教學要求和重難點,在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利用短小的導入,創設一個新而有趣的問題情境,以引起學生好奇心和思考,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和求知欲。如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時,我這樣設問導入:鄭屠戶并沒有招惹魯提轄,卻打死了他,我覺得魯提轄犯了故意殺人罪應該判處死刑,你們同意我的看法嗎?如果不同意請拿出證據。問題一出學生們非常感興趣,熱烈地討論起來。這種新奇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使學生產生期待學習的心理狀態。
二、以問促思,在關鍵上提問
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好的問題,應提到點上,教師要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疑惑點等精心設計問題。
1.圍繞文眼提問
好的文章都有一個“文眼”,即我們說的“中心”,在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上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所以,語文教師要在理解文本,把握作者和編者的意圖,設計一個大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主線展開教學,比如學習《背影》一課,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親愛兒子?從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兒子愛父親?這類問題容量“大”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挑戰性,且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空間。
2.圍繞重點提問
對于文章中的重點段、重點句和重點詞語的品味理解教師要有針對性地設計一些小而具體且具有一定深度的問題,以“精問”促“深思”。這樣的問題宜“小”,具有導向性和目的性。
3.圍繞疑點提問
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卡殼”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冷靜下來,在進行必要的引導和點撥的同時,也要重新設計問題,為學生的思維提供幫助和線索,使學生在提問中受到啟迪,當然,這些問題不是“預設”的是課堂的“生成”,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教學智慧和藝術。
三、以問引問,引導學生質疑探究
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人類認知和創造的基本途徑。課堂上除了教師要善問之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教師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提問,主動思考,積極解決。
1.引導學生在講讀課文時質疑
學習課文的過程中,通過教師設問引導學生一步一步讀書,有哪些不懂的問題,自己讀書解決或與小組討論,把有價值的問題篩選出來,這樣學生不僅懂得如何去發現問題,還能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2.誘導學生在不疑處質疑
語文學科的特性決定了不是所有的意思都直白的寫在文中,那些文中沒有寫到的地方,往往不被學生注意,教師要善于設問引問,啟發學生在這些地方思考,使學生產生新的認知沖突。
3.引導學生求異
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求異,表達獨特想法,以體現結論的多樣性,培養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如:這個結論是否正確呢?有沒有不同的意見?課文中的人物你喜歡誰,為什么?等等。
4.引導學生在學習之后質疑
一篇文章學完之后,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樣既能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又能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堂,使疑問成為新的起點,不斷去探究發現,達到“課盡意申”。
5.引導學生在比較中認識和鑒別事物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為了鞏固舊知,開拓新知,教師往往運用對比、反比、類比等方法提出問題,促進學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點和不同點,從而有所發現,有所收獲。教《社戲》,根據迅哥兒兩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提問:迅哥兩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沒有昨夜那么好”?這樣寫收到什么效果?教《故鄉》,可問:閨土稱“我”為“老爺”,而楊二嫂稱“我”為“貴人”,他們兩人對“我”的感情是否一樣。這種提問能讓學生發現矛盾,激發思維,在比較中提高認識和鑒別事物的能力,養成分析的習慣。
6.層層深入地提問,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層進式提問,就是各個問題上下相連,環環相扣,前一個問題是解決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兩個或幾個問題在知識上是層進的。如講《故鄉》,針對開頭的寫景部分提出以下問題:魯迅先生筆下的故鄉是什么樣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詞語傳神地勾勒出這種景象?用這些詞詞描寫故鄉反映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為什么會有這種心情?講到少年閨土的肖像描寫后,為回答“通過肖像描寫,可以看出閨土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的問題,可設計三個臺階式的問題:①“紫色的圓臉”說明了什么?(日曬雨淋,健康)②“頭戴一頂小氈帽”說明了什么?(浙江農村孩子)③為什么“頸套銀項圈”?(父母疼愛他)到此,一個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教師要解答的問題水到渠成。這種提問方式,由淺入深,層層深入,便于引導學生一步步地觸及文章的內蘊,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
總之,課堂問題設計要根據教材的內容,教學目標的要求,課堂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時因人因內容靈活使用,目的是最大化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最好教學效果。巧妙的提問能使學生茅塞頓開、思維活躍,啟迪學生的智慧,激活學生的思維,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
(作者單位:貴州省遵義市余慶縣城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