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世界經濟運行態勢分化,表現不一,但國際產能合作、資產風險管理和質量效益導向,是各國共同面對的問題和挑戰。我國當前表現出經濟新常態所要求的穩增長、調結構的良好局面,但經濟中的結構性壓力也在不斷加大,中國經濟在新常態運行和風險管理的矛盾中追求平衡與效率。與此同時,美國啟動了加息進程,經濟政策整體回歸常態化。為此,我們應著手構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宏觀調控框架,并以創新財政政策作為首要環節,更好地運用改革手段,提高政策效率。
關鍵詞:經濟運行;財政政策;宏觀調控;政策效率
一、供給側改革的定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在增加投資過程中優化投資結構、產業結構開源疏流,在經濟可持續高速增長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是優化產權結構,國進民進、政府宏觀調控與民間活力相互促進;就是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業質量,優化產品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就是優化分配結構,實現公平分配,使消費成為生產力;就是優化流通結構,節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經濟總量;就是優化消費結構,實現消費品不斷升級,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
二、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2015年,我國的GDP增速為6.9%,基本上實現了中央和國務院所確定經濟增長目標,實現新增就業1312萬人,通貨膨脹率控制在1.4%左右,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達7.4%,三大產業的比例為9∶0.5∶50.5,第三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并占據主導地位。
從2015年的經濟運行情況看,我國經濟突出表現為增速穩、結構優、就業好、動力強、國際化等五個方面的特征。
從增速看,2015年宏觀經濟的平均增速為6.9%,GDP規模為676708億元,約合10.8萬億美元,而美國的GDP總量為16.4萬億美元,中國GDP總量約相應于美國的66%。而從GDP的增量來看,中國2015年的增量約為7500億美元,而美國則僅為4300億美元,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是美國的1.75倍。
從結構看,2015年我國產業結構比例關系表現為9∶40.5∶50.5,第三產業已經占據國民經濟的主體地位,并較第二產業高出10個百分點;在城鄉結構上,我國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達56.1%,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2014年縮小0.02;在動力結構上,2015年資本形成額、最終消費和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6.4%、32.3%和1.3%,最終消費在GDP增長中發揮了支柱性的作用,同比提高15.4個百分點;在區域結構上,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明顯縮小;而在居民收入結構上,2015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2,較2013年的0.473和2014年的0.469明顯減少,居民間收入差距明顯縮小。
從就業看,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就業形勢的穩中有好,2015年我國居民的恩格爾系統為30.6%,較2013年的31.2%和2014年的31%持續明顯下降,在居民收入達到3500美元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同時,消費結構也遠超中等收入國家的標準,勞動者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從動力看,創新驅動正在快速累積和不斷提升。2015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R&D)投入約1.5萬億元,僅次于美國居全球第二位;占GDP的比重為2.14%左右,具備了創新型國家2%以上的典型特征。從產出的成果來看,中國發明專利的數量自2013年起就已經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而2015年的專利發明數量預計可超過100萬件,繼續穩居世界第一。
從國際化看,2015年,我國繼續推進“一帶一路”的“五通”建設和發展,在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總額保持平穩增長的同時,共對“一帶一路”相關的49個國家進行了直接投資,投資額合計1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
在投資領域,2015年我國引進外資直接投資的總額較2014年增長6.4%。其中,服務業的占比不斷提高,占引進外商直接投資的2/3左右。而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也在快速發展,2015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5個國家/地區的6532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對外投資7350.8億元人民幣,約合1180億美元,同比增長14.7%。
三、供給側改革的宏觀調控原則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的主要目標,是調控產出的規模、結構、布局和效益。從運行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需遵循幾大原則:
第一,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原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的關鍵是政府的宏觀調控政策能夠對市場運行產生引導和促進,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則必須根據市場運行的規律和價格機制設計政策體系。
第二,穩中求進的原則。我國正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但仍需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在改革的進程中要堅持穩中求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轉型調控之中,也要堅持穩中求進的基本策略。
第三,結構性調控為主的原則。盡管穩中求進是重要的基礎要件,但在實際調控中,仍須將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作為主要調控對象予以應對。
第四,注重政策效益和調控質量的原則。要建立政策工具的篩選機制,工具包的設計組合機制,政策體系的優化完善機制等,從而提升政策的效益,并增強調控的質量構成,既避免政策缺位,又防止政策力度過大,引發不必要的成本和風險。
在具體政策機制設計上,結構性調控的功能一直是財政政策的重要屬性之一,可相應實施結構調控型政策、布局調控型政策措施和效益調控型政策措施。例如,布局調控型政策要基于市場的效率結構和利益導向進行安排,并順應市場機制和作用,引致資源和要素流動,支持企業布局調整優化,如對設立在產業集聚區的企業執行較低的政府性基金安排或提供企業遷移融資的成本補貼等;效益調控型財政政策包括基于公平競爭的獎勵性政策、基于創新及應用的支持性政策,基于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優化的輔助性政策等。這些政策措施在當前的實踐中都有應用,可在政策工具包的設計中進一步細化。
作者簡介:
戴燕楠(1990— ),女,漢族,江蘇南通人,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
(作者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