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古至今,誠信在我國傳統倫理道德教育方面和行為方式上都影響非常深遠。現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逐步在建立的過程中,各種社會誠信缺失的行為卻屢屢發生,嚴重影響著我國的生活和交易秩序,造成了社會不穩定的現狀。因此必須從法律角度,從立法、執法、司法上完善社會誠信的保障。
關鍵詞:誠信缺失;法律保障
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基于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驅使,很多人產生了利益至上拜金主義的思想,謀求利益的最大化成為了他們最大的目的,因此通過法律來規制社會誠信顯的尤為重要。
1 社會誠信的概述
中國傳統文化里關于社會誠信的討論歷史悠久, “誠,乃信之本;無誠,何以言信?誠而有信,方為人生”。我們認為,社會誠信涵蓋了法律、道德和經濟等很多個方面,是包括個人、企業以及政府和社會四個層面在內的、完整的而科學的系統。該體系的建立,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否持續穩健發展,對整個社會是否安定團結,對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和地位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社會誠信缺失的原因
第一,法律存在漏洞導致社會誠信缺失,社會誠信是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基礎上的,而我國的社會誠信法律體系還存在很多法律漏洞,這就使法律已經跟不上如今正在高速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存在漏洞使得公民不能運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能使社會道德低下、誠信缺失的個人及單位受到應有的處罰,導致人們對法律所規制的誠信有了不重視的態度,甚至使得有些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采取不正當的手段從而走上犯罪之路。
第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驅動。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變化,基于社會利益最大化的驅使,很多人產生了利益至上拜金主義的思想,謀求利益的最大化成為了他們最大的目的。如果一個人獲得的利益遠遠小于其所可能遭受的道德處罰,那么違背誠信原則去追逐利益的人數將會大大降低,如果讓一個人用一輩子作為代價去為他一次的不講誠信承擔責任,我想很少有人為了利益而去忽視誠信了。
第三,司法制度不完善引發社會誠信缺失。首先,從制度上看,沒有獨立的司法審判制度,這就導致法官在處理案件的過程中縮手縮腳,為了追求穩妥恰當而忽略法律的規定。其次,法官素質仍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盡管近幾年法院在聘用人員方面已經適用了十分嚴格的準入條件,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在司法機關工作的工作人員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部隊轉業或者其他單位調過來的,老一批法院工作人員并沒有受過專門正規的法律知識教育,甚至有些司法人員行為不端正、道德低下,嚴重影響了司法機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
3 如何從法律角度完善對社會誠信保障的幾點建議
第一,從立法角度完善法律對社會誠信的保障。在很久以前的自然經濟條件下,市場半徑很小,交易主要是靠人與人之間的信用來支撐的。但在改革開放以后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半徑慢慢增大,參與交易的市場主體對對方基本信息了解甚少,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導致交易分險大大增加。因此維護市場交易安全,能夠讓人們在交易中本著誠實信用的原則交易,應當通過信用制度和法律體系來保障,并且要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和信用立法,努力將社會誠信法律化、制度化。
第二,從司法角度完善法律對社會誠信的保障。公正的法律需要公正的司法,因此,法官的誠信問題和工作作風問題,對案件能否得到一個公正的審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要完善法律對社會誠信的保障必須從司法角度入手。一是要加強法官職業道德建設:司法部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它對審判的結果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司法部門出了問題,將會導致其他很多問題。所以,僅僅靠提高一個法官的職業素質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對整個司法部門職業道德的建設。二是監督法官要合理適用法律。一般情況下,當法律有明文規定,就嚴格按照法律的規定。法律賦予了法官自由裁量權這項重要的權力,那么如何行使這項權力就得依靠法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和職業素質了。所以,為了社會公平與公正,為了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官必須嚴格的以誠實信用原則為依據合理的適用法律,使案件得到公正的判決,受害者獲得法律的援助和保護,使不當得利者得到法律的制裁;三是要將法官責任制度落實到位。建立司法人員違紀懲罰制度。如果司法人員者出現了違法違紀的情況時,如果情況輕微需進行相應的罰款。如果對司法人員的工作進行考核,出現違紀予以降低工資或罰款同時本院院長也應承擔監督不利的責任,那相信司法腐敗和懈怠將會得到很好的解決。這種司法系統內部彼此承擔連帶責任的規定,有利于在法院形成一種內部監督。
第三,從執法角度完善法律對社會誠信的保障。一是要實行行政執法機關的垂直管理,保持行政執法獨立。長期以來,政府內部按不同行業劃分進行管理,由于每個部門利益不同,導致執法部門之間職責劃分模糊,對于有利的事情大家互相爭利,沒有利的事情則互相推諉。所以要改變這種現狀最好行政機關的垂直管理,即下級執法機關直接由上級執法機關任命和考核,并只對上級部門負責,減少地方政府的干擾,能夠做到執法公正;二是規范行政執法人員收入。行政人員的收入一部分是按照國務院的工資收入標準的,另一部分則是在單位的補貼、福利和獎金收入,而這部分主要來自行政性收費,罰款沒收的返還。在有些地方,后一部分占總工資的比例甚至能高達百分之七八十。由于有了罰款和行政收費的指標,就造成了對有利的事大家相互扯皮,無利的是則互相推諉,所以行政機關的誠信在人們心目中早已丟失。所以為了加強對社會誠信的保障,就要對執法人員的收入進行規范。
參考文獻:
[1]白春陽.《誠信缺失的三大危害分析》,[J]理論探索,2009.
[2]陳佳,單東亮.《論誠信原則的司法價值》,[J]河北學刊,2006.
[3]蔣玉虹,陳志虹.信用中國《論市場經濟體制中誠信原則之確立》[J],2004.
[4]馬超,申田,嚴漢平.《我國社會誠信缺失的根源及治理對策》[J],2010.
[5]董彬彬.《論我國失信行為的法律規制》[J],2010.
[6]劉海歌.《淺析誠信及其法律規制》[J],2010.
[7]白小明.《談現代誠信的制度保障》[J].《改革與理論》,2008.
作者簡介:
高文蘭(1991— ),女,漢族,陜西延安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