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魯寧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城市住房的需求量急劇上升。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政府應當構建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承擔起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責任,保障百姓居住權利的實現。通過分析保障性住房建設與社會保障體系構建的關系和我國保障性住房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與國外進行比較分析,提出了提高立法層次,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保障房應由政府引導、公私合建,以及完善個人收入信用監管及懲罰力度等建議。
關鍵詞:社會保障;保障性住房;法律制度;居住權
住宅問題是城市化與工業化的產物,特別是我國現在正處于經濟體制轉軌、結構調整時期,這一問題表現得更為嚴重,住房問題已成為“新三座大山”(即住房、教育、醫療問題)之首。住房保障制度是一種在住房領域內實施的社會保障制度,具有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等多方面的成分和性質,但我國目前的住房保障制度存在著許多弊端,從整體規劃上看,住房保障缺乏住房普查統計數據,缺乏良好的長期規劃。
一、社會保障體系與保障性住房
1.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是為了實現社會公平,實現中低收入階層居民的基本居住權,由政府直接出資建造或收購,或者由政府以一定方式對建房機構提供補助、由建房機構建設,并以較低價格或租金向中低收入家庭進行出售或出租的住房。在我國具體包括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公共租賃住房(公租房)和對棚戶區進行改造的改造房等。住房問題的核心是商品房與保障房建設比例不協調和居住者消費能力不足的問題,世界各國也都無一例外的在幫助中低收入家庭解決最基本的住房問題,對住房供應進行直接干預或者對住房需求者進行補貼,來滿足中低收入階層不斷增長的住房需求。比較住房政策先驅當尼遜曾提出過政府在房屋政策中的三種角色:雛生型、社會型以及全面責任型。
2.社會保障體系與保障性住房的關系
社會保障( Social Security) 可直譯為社會安全,是指社會成員在暫時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機會、或收入不能維持必要生活水平等情況下,由政府負責以依靠社會力量所籌集的資金提供必要的生活保證。在我國社會保障內容包括五部分: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和住房保障。
社會保障體系與保障型住房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系。首先,二者是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其次,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保障性住房建設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社會保障體系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國家的保障房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國家宏觀政策的指導下,相關住房管理部門能夠在法律規定的框架下推行保障房的建設,有利于切實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推進社會法制的進步。
二、公平正義是住房保障制度追求的價值目標
1.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
社會法學派認為,正義并不是指個人的德行,也不是指人們之間的理想關系,而是指一種體制結構的存在,因為體制結構的正義性,才可以很好地調整人際關系并指導人的行為,促使人類更好地生活,滿足人類在物質和精神上的各種需求,使人類盡可能地在最小阻礙和最小浪費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滿足其需要。
2.社會正義是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價值取向
正義既預示著自主和平等,也表達了對外在的利益的均等與公正追求。一切不利于社會全體尤其是弱者個體和弱勢集體發展的制度安排或邏輯關系,都是非正義的。一個社會體制的正義,本質上依賴于如何分配基本的權利義務,依賴于在社會的不同階層中存在著的經濟機會和社會條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依靠價值規律,市場競爭體制所決定的收入分配機制,必然導致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甚至出現過度的貧富差別。
三、完善我國保障房體系的路徑選擇
1.提高立法層次,完善相關法律制度
美國國會在20世紀30年代就通過了《住宅法》,隨后又先后通過了《城市重建法》、《國民住宅法》和《住宅與社區發展法》等相關法律,這些法律的出臺和實施為美國保障房的建設與管理奠定了堅實的法律基礎。英國早在19世紀80年代英國就制定了《住宅法》,為此后相繼實施的一系列住房改革措施提供了法律保證,在此基礎上,英國政府后來又相繼頒布了《住房與建筑法》、《住房與規劃法》等數十部住房相關法規,住房保障制度應該有相應的法規保障。與此對比,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商品住宅投資較快增長的同時,經濟適用房投資大幅下降。由于我國目前還沒有關于保障房的法律規定,關于保障房建設多規定在部門規章和條例之中。要從實際出發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相關法律制度,特別要在在法律中明確懲戒制度,明確對騙取保障住房者的嚴懲不貸,維護好誠信體系。
2.保障房由政府引導、公私合建
首先要明確政府在保障房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但為了更好的解決資金問題,政府可以鼓勵房地產開發商、非營利性機構等介入到保障房建設領域。這樣,一方面緩解了政府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為中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價格低廉的住房。日本大部分保障房建設的任務主要由住房都市整備公團完成,該機構可以讓中等收入人群享受到基本等于成本價的房屋,從而不至于背上太沉重的房貸負擔。澳大利亞保障房的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公共住房、社區住房和私有住房。其中社區住房就是由教會和其他社會組織等一些社會非營利性機構建造和管理的廉租房,它在澳大利亞整個保障房建設體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因此,我們要建立合理的住房保障制度,保障中低收入社會成員“住有所居”,保障住房市場中的弱勢群體的最低生活權利,實現社會正義。同時,這個住房保障制度體系必須是多層級的,針對不同的主體實行不同的保障標準和保障方式,才能適應住房保障權利主體的多樣化的局面。因為保障水平的層次性使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享受不同程度的保障,是一種經濟、合理的保障制度,同時也有利于節約財政支出,減輕政府住房保障負擔或保障成本,從而使更多的居民按照其所應享受的待遇,享受到政府相應程度的保障。這樣才能體現對每一個居民的公平,更高效更實效地實現公民的住房保障權。
參考文獻:
[1]江帆.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住房問題與政府責任[EB/OL].李昌麟經濟法網,2006-11-17.
[2]郭玉坤,裘麗嵐.國外住房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及發展趨勢[J].城市問題,2007,(8).
(作者單位:西北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