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元
摘 要:高校志愿服務成為一項推動高校發展、催生現代文明的校園活動,受到全體師生的普遍關注、熱情參與和高度重視。志愿者積極主動地參與校園乃至社會公益活動與勞動保障事業,傳播“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精神的同時,有效地整合教育資源,使人民群眾釋放出建設和諧家園的巨大能量。
關鍵詞:志愿者;慈善活動;公益活動
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發展要求,到十七大報告社會和諧或和諧社會的提法隨處可見,可以看出黨對社會和諧的認識正在不斷深化。和諧文化是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關注人與自我、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和諧文化視野下高校志愿者活動則具有以下功能:
一、充實校園和諧文化的需要
高校志愿者積極參與組織“三支一扶”計劃、支援西部計劃、“三下鄉”社會實踐等公益服務等活動,較好實現了傳播社會主義主流思想與服務社會的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這些志愿活動不僅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鍛煉自我的舞臺,而且充實了校園和諧文化內容與形式;塑造了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強調了奉獻精神,強化了公民意識,加強了校園和諧文化的價值導向,為新時期的高校校園和諧文化建設注入了新鮮血液,極大豐富了校園和諧文化內容。
二、促進人與自我和諧的需要
人與自我的和諧即人通過自身的不斷調整,使內心活動處于平衡和諧的狀態。高校志愿者文化的公益性和慈善性體現在志愿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甘于奉獻的行為,這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了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符合大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在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中,大學生志愿者可以深切地體會到自身的價值,提高了自身的素質,達到了人與自我的和諧。
三、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需要
高校志愿者文化“尊重、關愛、互助、奉獻”的內涵外化為行動就是高校志愿者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社會公益活動,幫助有困難的社會成員,建立起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公德,倡導團結友愛、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無私奉獻的良好風尚,加強了人們之間的關懷和接觸,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心靈距離,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融合。
四、促進了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需要
人與社會的和諧就是個體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高校志愿者文化鮮明的時代性和奉獻性要求高校志愿者在行動過程體現時代特征,在積極主動地為弱勢群體、受難人群和貧困地區提供支持和幫助時,大力宣揚國家政策,喚起媒介對社會問題的關注,進而使問題得以解決。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彌補了市場的缺陷,建立起了政府和社會之間的緩沖地帶,促進了社會整體的發展,也促進了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
五、促進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需要
尊重自然發展規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已經成為當今全社會的共識。在我國的建立循環經濟、節約型社會、綠色型GDP中,到處都可以看到高校志愿者的身影。志愿者文化所宣傳的公益性植根于高校志愿者心中。多年來,高校志愿者活躍在“保護母親河”、保護植被、環保宣傳、環保公益活動等領域,這些環保行動產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調動了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倡導了保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為推動人和自然的協調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六、在全社會倡導志愿者精神的需要
志愿者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創造了屬于全社會的精神財富——奉獻、友愛、互助和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它是符合為人民服務的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的,是集體主義精神的體現,因而是值得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的。建立針對青年志愿者活動的激勵機制,有利于推動志愿者在更廣泛的社會領域和更多公民的言行舉止里體現,進而增強社會感召力,有利于弘揚新風正氣,有利于凈化社會空氣,有利于社會穩定,有利于提升時代精神。
七、青年志愿者活動規范化、制度化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青年志愿者活動還是一項較為新鮮的事業。如何不斷把活動引向深入,不斷提高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動的質量,是高校共青團工作探索的重要課題之一。說到底,就是圍繞大學生成長成才這一主題,探索青年志愿者的活動的組織形式、管理模式等問題。只有建立機制才能保證志愿服務活動長期深入地開展下去,建立激勵機制即建立保障大學生參與青年志愿者活動積極性的機制,它客觀上必然起到促使青年志愿者活動穩步推進和有效開展的作用。
八、對大學生追求自我價值的認可和贊許的需要
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是青年志愿者活動不斷發展的原動力,而激勵的功能正在于激發這種原動力。個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又根源于人的現實物質與精神的需要。當代大學生強調自我,主張個人奮斗,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他們投身志愿者行動,用自己的知識、能力服務社會與他人,就是從這一實際需要出發積極實踐的結果。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對青年志愿者行為和思想的認可與贊許也就是對志愿者的精神層面需要的滿足,是一種較高層次的激勵,能夠起到給予志愿者一種奉獻的榮譽感,激發志愿者更積極的行動之作用。
參考文獻:
[1]沈建良,傅忠道.志愿精神:先進文化的典范[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06).
[2]陳霞.關于在全球化背景中建構本土化志愿精神及文化的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09(02)
(作者單位:河南城建學院能源與建筑環境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