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福州,旅游業迅猛發展,對旅游人才的培養即是機遇又是挑戰。本文就福州旅游業發展現狀和人才的缺失進行分析,對專業化建設旅游人才的培養提出解決方案及建議。
關鍵詞:旅游人才;人才培養;對策
一、福州市旅游業發展現狀分析
旅行社長期缺乏對人才留人機制問題的重視,從早先的家庭作坊到現在遍地的兼職盛行,甚至于跨界代購。這些種種都影響了民眾對這一職業的正確看法,其實旅行社的人才培養是有一定要求的,不是隨便授證就能獲得的。從一名社會人士到導游,培訓期要半年,如果要想成為金牌導游更需要十年培育。所以,要想發展好旅行社,必須樹立良好的導游典型。現在的情況如何呢?據有關資料統計,到2013年底,福州地區已獲得導游資格證書的人員超過了三萬人,獲得管理部門頒發的《旅行社業務經營許可證》的旅行社超過100家。而在這些旅行社中,小型旅行社現有從業人員中持有導游資格證書的員工比例達不到60%。以上這些數據顯示一個嚴峻的問題,旅行社本靠著導游的專業服務獲取利潤,現如今缺失靠著其他營業外收入在苦苦支撐。
二、福州市旅游人才培養方法缺失原因探究:
(一)旅游人才定位不清晰
“無煙產業”與朝陽產業在我國不斷蓬勃發展,其中旅游業更是成為新興產業。福州市作為福建省的省會城市,近幾年5A級景區激增,訂制旅游與家庭旅游成為熱點,可以預見未來的福州是周邊省份的重要旅游目的地。旅游業屬于服務類行業,是人才密集型和智力密集型產業。如果還用老方法進行培養導游,是會被時代所拋棄。現如今正是有人就可以操作旅游,旅游只要有,導游無所謂。
(二)管理層關注點有偏差
旅行社的管理層只關注收入增長,忽略了人才引入渠道以及人才自身素養。特別是近幾年,福州成為海西的中心,大量商務客人的涌入帶來了極大的旅游商機。以2016全國糖煙酒會為例,眾多商家在最后一周才敲定入住酒店事宜而且住宿費用奇高,超過以往任何一屆的花費接近20%。導致導游員變為接待員,大部分旅行社匆忙招募了很多的業外人士補充進導游隊伍,飲鴆止渴。另外,旅游人才流動性大,這也造成許多企業不愿意花大筆資金去培養專業人才,即便培養了,絕大多數也很快跳槽或者是出國發展。
(三)培養方法簡單,人才轉換率高
現在的福州,很多旅行社都是一邊上班一邊培訓,對于重點景區的文化知識傳導不到位,導游的工作重點由過去的景點知識介紹變成了服務客人。很多導游習慣用百度、搜搜來進行專業知識的臨陣磨槍,設想,沒有體系化的培訓怎么會有好的導游沉淀?另外,經常培訓導游如何做好銷售,也就是說導游等同于銷售,培訓重點也變成了常規的銷售成功學,所以很多導游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后轉換到了其他行業的銷售崗位工作,間接的為其他行業輸送銷售人才。如此下來,很多旅行社更不愿對導游進行深度專業的培訓,旅行社的人才培養進入到一個怪圈。
三、福州市旅游人才培養方法糾偏
(一)人才定位合理化
旅行社是屬于服務行業,所以對于旅行社的導游來說,他們要具備兩大方面的才能:
一是是文化常識,所以要加強對導游人員的中國文化歷史的深度教育,例如,用王力先生的《中國古代文化圖典》進行系統的教育,教育方式可以多樣,利用微信圈進行碎片化培訓,同時引入競爭機制,積分機制,讓培訓變得有趣;
二是專業知識,包括服務能力提升、生存能力培訓、演講能力塑造等等,將專業化知識培訓變為定期的思維疏導,既可以讓到導游工作穩定下來,又可以培養出高質量的從業人員。
(二)調整人才管理目標
管理層要從現實入手,改變管理思維,將學習與成長指標作為和經營指標同樣重要的指標進行人員業績考量。從而轉化培訓重點,減少人才選拔的短視行為,從而實現旅行社綜合競爭實力的抬升。
(三)創新培訓方式
利用視頻進行線上培訓,利用景點介紹進行現場督導式培訓,利用微信進行語音培訓……總之,現在的VR系統已經足以支持人才培訓的視像化培訓。福州是中國南方都市中最早進行VR試驗的城市,建立了中國的VR實驗室,旅行社可以與相關機構合作,同時也可以在學校里面建立導游實驗室,讓導游進行“超時空”的培訓,寓教于樂,既可以提升培訓質量,又可以提升行業的地位,一舉兩得。
綜上所述,旅游人才培養方法的缺失是長期經營目標不正確導致的,我們要正視行業,要尊重導游,建立起新時代的導游培養機制,讓導游這個職業在新興的福州市綻放光彩。
參考文獻:
[1] 2007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國家旅游局,2008,08.
[2] 張鐵兵,秦麗.培訓是旅游業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J].集團經濟研究,2006(12Z).
[3] 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07(12X):11,15.
[4] 郎玉屏.未來旅游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途徑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3,24(10).
[5] 周大慶.實施旅游人才戰略發展旅游教育[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2,12.
[6] 姜乃力.高校旅游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措施探究[J].沈陽教育學院學報,2004(4):32-34.
作者簡介:
包久暉(1977-),男,福建屏南人,閩江學院旅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