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思
摘 要:區域音樂在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的研究價格,對民族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本文結合實際民族音樂發展實際狀況,從地理環境、文化情況以及音聲景觀生態情況探討民族音樂視野中的區域音樂,闡述區域音樂的內涵,多角度分析探尋區域音樂的生存和發展動態。
關鍵詞:區域民族;音樂;文化;空間;景觀
我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且民族眾多,各區域各省份都有自己獨特的地理和文化特點。從區域分布來看,我國傳統音樂折射出的文化現象具有顯著的一致性。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以及區域間的交流,區域音樂之間體現的空間環境、文化差異、音聲景觀的差異也就越來越明顯。
一、區域音樂的空間環境
在區域音樂發展過程空間環境起到的基礎性的作用,空間可以代表一個區域、一片土地,也可以代表一個環境下的文化和人文發展。每個地方的空間的形態影響著區域內文化要素的形成。具體來說,空間環境分為靜態空間與動態空間。
(一)靜態空間
區域音樂中的靜態空間就是不同音樂所存在的地理環境。這一環境可以與人類活動緊密相關,也與自然環境相關。不同的環境會發展出不同的民族音樂環境,比如四川彝族火把節活動、山東廟宇祭祀活動、傣族的潑水節等都會產生不同的民族樂曲。經過實體走訪調查,靜態空間對民族音樂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已經成為各地民族音樂發展的重要標志。因此,研究民族區域音樂時要從靜態空間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
(二)動態空間
區域具有時空性,生存的靜態空間是當下的,過去的和將來的時間的是動態空間,隨著時間和空間的不斷變化對民族音樂也在進一步影響。動態空間以過去的行為習慣和外來的高科技的發展對當下的生存空間產生作用,不斷改變促使民族音樂的發展和成長。因此,音樂學者對動態空間的研究越來越重視,開始依據不同區域的改變來研究民族音樂在不同時期所發生的變化。比如在內蒙古草原以及東北這一區域內,隨著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民族音樂也發生著不斷的改變,毛烏素沙漠中的敖包、東北的二人轉、陜北民歌等都發生著變化,音樂的活動方式和樣式也隨著區域的空間的變化而不斷豐富,這一變化對區域音樂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區域音樂的文化類聚
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區域音樂并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由多種文化現象共同組合形成的產物,區域音樂的文化類聚遵循了空間地理以及歷史文化發展之間的關系,各個音樂文化間相互聯系也相互制約。所以在研究區域民族音樂的發展過程中也要對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進行深入的探討。
(一)區域音樂文化系統
文化本身就是一個比較豐富的概念。作為文化重要內容的地域文化或者區域文化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過程。區域音樂作為區域文化的一個方面,應包含民族傳統、社會結構形態、宗教信仰、政治經濟形態以及當地風俗習慣等。從中國音樂歷史上來看,大一統是主流的發展趨勢。然而文化具有復雜和多樣性,這個局面是客觀存在的,這就形成區域音樂與主流音樂有機結構,構成于中國音樂的主體。現階段通過各種方面、角度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詮釋,都不應過分要求統一、系統化,而應盡量通過區域性的個性化特點和音樂要素來研究表達出對傳統音樂,尤其是民間音樂的理解和認同。因此在區域這個概念上,不僅僅地理學的上意義,也在文化上有層次感和區分度。區域音樂文化研究,屬于地理文化研究一個分支,在吸收民族地方特色在民族音樂上的使用也發揮著更加廣闊的作用和價值。
我國的民族音樂發展過程比較漫長,在長時間的歷史積淀中逐步建立了“樂種—樂類—樂叢—樂系—樂圈”為中心的區域文化音樂系統,而在進行區域音樂研究時主要就是要對某一區域的音樂進行逐一分析,進一步對不同區域音樂系統間組合方式、文化特征以及機制差異進行差別化分析,進而分析不同民族音樂的形成特點。在區域音樂發展過程中,建立了不同的音樂系統,形成了獨特的音樂發展結構。在這一過程中影響區域音樂特征的關鍵就是樂類、樂種以及樂系。因此,我們在探索和研究區域音樂發展過程中,對該區域音樂文化系統進行深入剖析至關重要。
(二)區域音樂文化的層級關系
現階段,區域音樂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主文化—亞文化—跨文化”三種層次關系,在當代文化發展過程中這一層級關系的劃分被普遍認可。在研究區域音樂時首先要對主文化發展進行研究,比如在音樂活動中官方主流音樂的行為,這是主流音樂的發展基礎和現狀。在不同地區,主文化主要是當地的傳統音樂。不同地區的亞文化有具有代表性,應當對在廣大群眾中廣為流傳的亞文化以及從其他區域中流入的跨文化進行研究行研究。此外還有外來音樂,從其他區域中流入的音樂形式。在研究民族音樂區域發展過程中要對這三種音樂形式進行深入研究。在當前區域音樂發展過程中,三種音樂形式出現了融合現象,比如在地區舉辦的官方音樂節活動中,也開始引入外來音樂文化,這在區域音樂發展過程中是一種文化類聚。現階段的區域音樂發展過程中,主文化、亞文化以及跨文化的音樂形式逐漸出現了融合現象,因此結合三種音樂形式對區域音樂的文化類聚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三、區域音樂社會認同與音樂景觀
(一)社會認同
音樂是可以被用來建構個人、社會的認同的,因此,在審視族群性和認同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和方法時,還要考慮到其中的主導類別以及與人的關系。認同是解讀區域音樂文化空間價值觀的重要視域,音樂現代化進程需要用變化和發展的眼觀去看待,對當地地域音樂進行再認識,將國家政治形態和社會認同聯系成一個整體,區域音樂以其特有的生存活動方式,更容易隨著現代技術、價值系統以及傳播媒介從一個地方性文化走向區域化、國際化和全球化。
在民族音樂學分析中,音樂作為一種交流的實踐方式主要專著于表演和理念的方式。同時,音樂作為文化的表現形態和表征手段之一,對于特定音樂的文化屬性、音樂與文化主體之間的認同關系、音樂文化群體身份認同的轉變以及音樂文化認同環境的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等深層次討論都有著重要意義。對區域音樂空間價值的研究離不開民族認同,隨著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逐漸加快,從民族音樂學視野出發對區域音樂文化進行解讀以及闡釋,需要用變遷的眼光去看待音樂現代化發展進程,在相應的歷史條件以及環境條件的基礎上對區域音樂進行動態性的認知。對區域音樂的解讀應當結合國家政治以及社會認同,將民族音樂以及文化習俗結合起來。在對區域音樂文化空間價值觀的重要視域進行解讀時,應當認清區域音樂學科內外的多樣化闡釋與格局。現階段我國區域音樂存在著較為特別的生存活動以及傳播方式,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全媒體時代下將由地方性文化走向國際性文化。
(二)音樂景觀
隨著學科自身的發展,音樂人類學不僅研究當代存活著的音樂生活,也關注音樂在歷史傳統中的文化現象;它不僅探究包括西方社會在內的各類民族民間音樂活動,也思考西方古典音樂中的文化本質;同時,音樂人類學的“田野工作”范圍不再是狹義的偏僻邊緣的鄉村部落,而是擴展到更廣泛的整個人類音樂活動場景。音聲景觀具體指的就是音樂本身及其相關內在含義在區域文化背景中的體現。由于在不同區域內有不同的種族、民族、歷史文化、行為習慣等,而音聲景觀作為區域中重要的文化背景也代表了一個地區的特點。在區域音樂研究過程中要重視音聲景觀的探究,這是區域音樂的重要概念。
在區域音樂研究的過程中應將文化景觀作為研究的重要內容,在區域音樂的形成過程中。區域音樂的音樂景觀不僅涵蓋了音樂本身及其相關意義,更表現為一種意識形態,繼而成一種文化景觀。區域音樂在發展過程中擁有著區域性的發展歷史與空間景觀,音聲景觀是區域空間級序中的具體形態,通過音聲景觀可以展現不同區域音樂的生存發展空間,代表一地音樂特征。另外,區域音聲景觀也是一種可聽可視的音樂現象,所以在研究區域音樂時需要親臨現場,結合音樂觀看相應的表演。比如到內蒙古草原可以觀賞到《萬馬奔騰》、《恩都斯魯特的山頂》等音樂,配合著草原和牧馬,才能真正體現這一區域的民族音樂。
音聲景觀也是一直特定文化的體現,能夠全面的反映一個區域的時間和空間特點,通過分析該區域音聲景觀可以了解當地的文化特點和文化功能。所以,在區域音樂研究過程中,音聲景觀的研究占有重要地位,是區域音樂的核心概念。在進行民族音樂的區域音樂研究過程中對不同區域的音聲景觀要進行全面的對比研究,這樣才能進一步發現區域音樂中的差異。
四、結語
總而言之,現階段區域音樂研究在區域音樂占有重要地位,而區域音樂發展需要考慮多方面內容,無論是區域空間的發展、文化類聚、音樂景觀、文化認同都對區域音樂有著重要影響。所以在民族音樂發展過程中要重視上述內容,結合不同區域的文化特點和地理環境,加強區域音樂的研究和應用,這是民族音樂研究中的一項重點工作。
參考文獻:
[1]楊紅.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區域音樂研究[J].中國音樂學,2010,4.
[2]楊丹萍.基于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區域音樂研究[J]《文藝生活旬刊》,2015(10).
[3]萬春艷.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區域音樂研究[J].《赤子》,2014(4):151-151.
[4]萬春艷.區域音樂文化理論及其發展前景[J].《西安音樂報》,2012(3):25-31.
(作者單位:西安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