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妮
摘要: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知識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成功的教學在于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因此說興趣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了學生智力的發揮與發展。從小學語文教學實際出發,以興趣激發為出發點,對小學語文教學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因為興趣是求知的內在動力,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學習就會變得積極主動,學得輕松且富有成效。但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要依靠各科教師培養、引導和激發,因此,教師們在教學中都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使學生能創造性地學習,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那么,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去激發學生的興趣呢?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及課堂改革,教師應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挖掘潛在因素,多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在樂趣中學習,使他們處在最佳學習狀態中。
1、根據學生認知規律,結合課文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探究。課堂不只是教師的講臺,更是學生學習的場所,語文教師要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個性發展的服務者。把問的權力放給學生,把讀的時間還給學生,把講的機會讓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動、自學、自得地尋求知識,獲得知識,在“自己學會”的基礎上做到“自己會學”。
2、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嚴謹、活潑的課堂氛圍。教師必須相信學生有潛在的嘗試能力,對其探索活動充滿信心,循循善誘。創設師生心理相容的課堂氣氛,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長,也是最可親近,可以交心的朋友。一般情況下,上課半小時以后一些學生因為端坐時間較長,感覺不太舒服,導致精力的分散和課堂效率的下滑。有經驗的語文教師會不失時機地讓學生站起來模仿一個動作,齊誦一句口號,分組朗讀一組對話等。如一位教師分享了她在公開課上的美好經歷:“在課堂上,我發現坐在最前面一個學生似乎有點不耐煩,就急中生智地請他上臺表演了一個節目:課文中描寫老鷹飛翔的一連串動作。我配音朗讀,他依次表演,學生的精彩表演贏得聽課師生的熱烈掌聲。”
3、運用多媒體手段,刺激學生感官,調動興趣。盧梭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電教手段具有形、色、光、畫的獨特效果,鮮明的表現力和直觀的形象性,最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喚起其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知不覺的進入教學內容之中。如在教《讓我們蕩起雙槳》時,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用多媒體展示一幅和風拂面,幾位同學在公園內盡情游湖,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的春景圖,伴著這如詩如畫的意境,《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所體驗到的并不僅僅是黑白的文字了,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世界,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激發了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熱愛。
二、重視美育滲透,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來源于寓教育于娛樂之中,讓學生學習中感到精神和諧,這就要創設好審美情境。在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美育滲透,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從而使學生心理上產生愉悅,精神上得到滿足,情感上產生共鳴,理智上得到啟迪,不知不覺地在美的享受中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人格。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教滲透基本上可以通過以下途徑達到:一是賞析詞句,品味語言美。二是創設情境感受意境美。對課文的欣賞實踐,教師要指點門徑,啟發和引導學生去揣摩語感,以景生情,從情聯想到境。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藝術手段,以情動情,使語文教學上升到一個更完美的境界。三是熏陶感染,體悟情感美。四是言行揣摩,領會形象美。五是引導誦讀,鑒賞整體美。六是拓展延伸,學習創造美。
三、享受成功快樂,激發學習興趣
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意愿學有進步和獲得成功。一位教師介紹過這樣的體會:在一堂語文自習課上,一名小女生懶得做練習冊上的那些機械重復的題目,只對造句和看圖作文感興趣。不知什么時候教師突然來到她身邊,并抽走了她的練習冊。霎時間,她惶恐不安,如臨大敵。然而教師并沒有因為練習冊上大片大片的空白而大發雷霆,卻對小女孩造的句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句子是這樣的:“花骨朵們正在聚精會神地傾聽春天。”教師看了以后,輕柔的朝小女孩一笑,夸贊道:“非常好,很有想象力,多有靈性啊!”隨后又問道:“為什么不說‘傾聽春天的腳步呢?”小女孩第一次受到如此夸獎,心頭一暖,膽大了起來,反駁道:“有時候春天來時是沒有腳步的,是披著綠紗乘著風來的。”教師沒有說話,只是輕輕地拍了拍她的頭,走上講臺,她的練習成為講造句題的范本。欣賞和鼓勵帶給小女生無窮無盡的動力,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學習熱情特別高漲,特別用功,成績一躍成為班級第一名。
四、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習興趣
思考和質疑往往聯系在一起,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是具有創造力的表現。“壺蓋為什么會跳動?”“蘋果為什么會掉下來?”
瓦特、牛頓在人們熟視無睹的生活現象中發現了人們沒有在意的問題,誘發了研究興趣和創造欲望,完成了推動人類進步的重大發明。可見,學習中提問與思考是何等重要,因為只有這樣,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去克服困難,才是真正學會學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培養學生思維的良好習慣,激活學生的內驅力,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如教《小狐貍賣空氣》,先讓學生讀標題,再談讀后產生的疑問。學生提出,小狐貍為什么要賣空氣?小狐貍怎樣賣空氣?把空氣賣給誰?結果怎么樣?讀這篇課文,我們會得到什么收獲?把問題一一寫在黑板上,讓學生自己解決。由于問題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并抓住主要的問題來設問,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學習的情緒極佳,探究得非常主動,學生很快便弄清課文的大概意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可見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只要我們巧妙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