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澤齊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傳承了中國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又與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共同富裕,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加快社會建設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構成了改革開放不同時期民生思想的內涵,這一思想對于我們全面認識和把握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共產黨執政規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民生思想;理論來源;內涵;當代價值
民生就是民眾的生計與生活,民生問題是與一個國家的興旺,社會的穩定,人民的幸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中國始于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民生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是對改革開放進程中民生實踐的理論升華,既與時俱進又獨具特色。深入分析這一思想的理論來源,豐富內涵及其當代價值,對于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及近代資產階級民生思想
中華傳統文化中重視民生,以民為本的思想
資源極為豐富,悠悠萬事,民生為重,天地之間,莫貴于人。在中國古代傳統思想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其核心內容之一就是主張仁政,仁者愛人,將仁愛精神作為治理國家的基本理念,如孔子提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民眾是國家的根本,建議統治者通過實施仁政達到利民,裕民,養民,惠民的目的,同時也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儒家學說中的民本思想體現濃厚的人道主義光輝,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近代中國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堅船利炮,西方的”人本”思想和民主平等自由的觀念也逐漸傳播到中國,一大批先進的中國人將西方的先進理念與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結合,探索救國救民的途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偉大的民主主義思想家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思想,即民族,民權,民生。孫中山對民生作了全面的概括和定義:”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這一論述闡明了民生不僅是解決百姓的衣,食,住,行,還進一步揭示了民生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民生問題,是中國歷代仁人志士的理想和現實追求,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民本思想,特別是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生思想,實質上都是想解決人民的生計與社會的生存問題,使國家強盛和人民富裕起來,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對中國的先進分子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為中國共產黨認識和解決民生問題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的民生思想
關心人的存在,關注人類的未來,一直是馬克思,恩格斯進行理論研究的初衷和全部學說的中心。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對人類的實踐活動特別是社會物質實踐活動給予了充分的注意,指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個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歷史唯物主義科學揭示了民生的基本內容即人們的物質需要,同時又強調追求人本身的自由發展才是全部歷史發展的最終目的。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分析和批判更是傾注了馬克思對無產階級的同情和對人的自由的渴望,馬克思發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同時也看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是產生勞動異化和人的片面發展的根源,證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是違背人性,損害人的自由的社會。社會主義之所以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就因為社會主義不僅能夠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生產力,并且以這些財富做基礎,實現人類的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馬克思以揭示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為基礎,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科學途徑。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就是一個以絕大多數人的利益為價值目標的思想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重要理論源頭。
三、毛澤東思想中的民生觀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開創者,人民利益至上是他一生執著的價值追求,也是毛澤東思想的理論立場和價值取向。他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他締造的黨和人民軍隊的根本宗旨。他指出:”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中國共產黨是靠切實注重民生,解決民生,保障民生贏得革命勝利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改善民生提供了前提條件,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毛澤東提出要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一場新的戰爭——對自然界開戰,以發展我們的經濟文化,讓人民富裕起來。面對經濟文化落后人口眾多的實際,毛澤東從滿足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做起,他十分重視糧食生產,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他開始規劃現代化的藍圖,探索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令人遺憾的是1957年后,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逐漸”左”傾,使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轉到階級斗爭上。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民主革命時期解決民生問題的豐富思想和成功經驗以及后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生建設方面的重要探索,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的直接理論來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思想正是在此基礎上孕育發展起來。
參考文獻:
[1]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9_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341。
[2]鄧小平文選: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文選: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179。
[5]俞可平。全球化時代的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