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
摘 要:由于社會家庭學校的各方面因素,中學生的心理健康課已經越來越為教育部門所重視。為了達到心理健康教育和文化課兩全的效果,筆者嘗試將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與語文的寫作課相結合,設計和實踐了“生命教育寫作課”,以某中職校的15級學前教育班的45名學生為實驗對象進行實驗,獲得了良好效果。該實驗的目的:為將語文作文課與生命教育相結合提出一種可操作,有效的供語文老師將生命教育與作文課結合的方法和路徑,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盡一份微薄之力:①將語文作文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課結合,既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也能將生命教育春風化雨般融合于語文課堂,獲得良好的心理輔導和治療效果。②生命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悅納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實驗課程分五次課:第一課:種子的故事;第二課:百草園;第三課:長在懸崖上的樹;第四課:旅游;第五課:生命是一條河。本課程設計的心理學分析是:以生命的歷程設計:從生命的源起到經歷發展,其中包括歡樂、痛苦、挫折、奮斗種種,最后再走向消亡,并把生命繼續傳承給下一代。本實驗在課程結束后分析了本年段語文老師對實驗對象在這一實驗前后的作文進行綜合評價的結果和對實驗對象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①該實驗的課程設計適合于在中職生語文課堂中使用。
②該實驗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作文水平是有效的。
③該實驗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是有效的。
④該實驗對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
關鍵詞:生命教育;語文作文課
一、前言
近年以來,常常發生中學生自殺,故意傷害,打架斗毆,迷戀網游,吸毒等等惡性事件,究其原因,應是缺少對自我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熱愛,缺少人生目標,認識不到生命的價值意義所致。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的生命教育越來越為教育部門和社會各界所重視。
但一方面由于普通中學升學壓力大,課程安排緊,并且專職心理健康教師經常配備不足,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常常沒有得到充分開展。在中職校情況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語文作文課,語文課教師又常常覺得作文課學生寫作素材貧乏,缺少真情實感,難以寫出生動形象,真切感人的作文。
筆者是一名心理健康教師,同時曾經是一名語文教師,自從業以來,常感以上兩點困惑,也一直在尋求這二者的結合,現在嘗試進行將心理健康課和語文作文課結合的探索,望能彌補此方面研究的不足,并為普通中學的語文教師解決語文作文課的這一問題嘗試提供一種方法,也希望廣大教師朋友能提出寶貴意見。
二、目的和意義
生命教育是目前國內外都很重視的心理健康教育,國內外在此方面的研究很多。而在語文教學方面,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培養目標,融入語文課堂的研究也很多,但將語文作文課與生命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則很少,并且目前的研究并未提出一種可操作,有效的供語文老師將生命教育與作文課結合的方法和路徑,本實驗將試圖填補這一空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質教育盡一份微薄之力:①將語文作文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課結合,既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也能將生命教育春風化雨般融合于語文課堂,獲得良好的心理輔導和治療效果。②生命教育目標是讓學生悅納生命,尊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三、研究過程和方法
(1)選取以某中職校15級學前教育專業45名學生為實驗對象。
(2)以語文課作文課的形式將生命教育融入到文化課程中去:
第一課:種子的故事 配樂: 愛的紀念
第二課:百草園 配樂:森林里沉睡的寶貝
第三課:長在懸崖上的樹 配樂:神秘園
第四課:旅游 配樂:太極
第五課:生命是一條河 配樂:媽咪的愛
(3)在課程上完后請年段的各個語文老師對學生在這一實驗前后的作文進行綜合評價。并對實驗對象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對這一課程的感受和收獲。
四、關于課程設計的心理學分析
生命教育是教育人們珍愛和敬重生命,也尊重他人的生命。并且悅納生命,創造生命的價值。從生命的歷程來說,生命從最初的一顆細胞到發展到一個完整的生命體,再經受人生的發展,其中包括歡樂、痛苦、挫折、奮斗種種,最后再走向消亡,并把生命繼續傳承給下一代。
每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跡,都帶著上帝的旨意來到人間。有的落到平原,有的落到沙漠。有的成長為一顆蘋果樹,有的是沙漠上的一棵駱駝草。每一個生命都有他獨特的生命歷程。本課用講故事的形式,用音樂引導,展開聯想和想象,想象一顆種子的經歷,也是重新感受自己的心理歷程。加上教師的心理暗示和引導,可以引導學生悅納生命,面對生命的種種經歷,感受生命的快樂。
認識了生命的起源,接著需要引導學生更加清晰的感受自我的生命狀態,因此借用“百草園”的意象,讓學生想象自己是“百草園”里的一棵樹或一棵花或一只蟲子或一種動物,找到自己的位置,認識自己的生命狀態,并認識自己與環境的關系。通過這一想象,學生可以很直觀而準確地描繪出自己的形態和感受,從而更接受自己的生命狀態,更尊重自己的生命。
人生豈無風雨,不經歷風雨也難見彩虹。在人的一生中,總有一些時刻充滿了煩惱眼淚和悲傷。如何面對挫折,悅納生命是人生的重要一課。“長在懸崖上的樹”通過一棵長在懸崖上的樹來講訴自己的痛苦,悲傷和不屈的抗爭,最后享受到其他樹不能享受的生命高度,迎來人生的彩虹的心理歷程。引導學生重新看待挫折,激發其內在的生命能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人生好比一次旅游,看似命運安排,實則無處不是選擇的結果。旅游以黑板畫出的各種景點,讓學生自主選擇游覽。可以選擇一個景點,也可以選擇多個景點,畫一條游覽路線圖。有高原雪山珠穆朗瑪峰,也有大海遼闊有時平靜有時洶涌,有一馬平川草原雄鷹,也有浩瀚沙漠綠洲駱駝……這些景點暗示著游覽者的價值觀,審美觀。選擇的結果預示著個體傾向于選擇怎樣的生活。潛意識的具象化有益于個體的自我認識,并把人生的際遇知覺為自主選擇的結果,從而更坦然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并享受其中的樂趣。
生命是一條不斷奔涌向前的河流,不僅預示著個體的時間如河流奔流不息,也預示著生命是一個傳承的過程,從我們的祖先到爺爺奶奶到爸爸媽媽,到我們,再到我們的孩子孫子曾孫子,代代傳承,每一代都從上一代接過生命禮物,然后傳承給下一代,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這樣的聯想和想象有助于個體認識到生命傳承的意義和使命,從而更加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禮物。
五、實驗方法及解釋
(1)音樂和冥想結合,引導學生進入想象世界。音樂可以寓教于樂,使學生得到音樂的熏陶,音樂也可以直達心靈叩開潛意識的大門。使用音樂可以塑造情境,使語文課堂更有吸引力。
(2)運用意象引導技術,引導學生在聯想和想象世界中暢游。聯想和想象可以使學生靜下心來,進入想象的奇異花園,使原本貧乏的世界變得生動有趣,真實可感。
(3)在冥想結束后進行交流和討論,對學生的描述不做判斷,鼓勵其說出真情實感。將聯想和想象的畫面和感受用文字進行描述,鼓勵學生寫出真情實感。描寫和講述可以使學生再次感知自己的想象世界,使潛意識的世界再一次被知覺,這有助于個體的情緒宣泄和情感表達。
六、實驗后的調查結果
1.語文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論
(1)作文中的意象出現增多,絕大多數學生均有對意象的描述。
(2)作文中的心理描寫增多,并且真實細膩,真誠動人。
實驗對象的主觀調查結果:
(1)大多數學生反映隨著音樂冥想后,感覺很舒服,很放松,常常看到一些奇妙的景象。
(3)大多數學生反映在分享環節,自己的敘述變得生動有趣,不再是無話可說。
(4)大多數學生反映寫作文變得有話可說,自己的內心世界也能感受到并且描述得出,心理描寫也變得細膩,真切。
2.本實驗的結論
(1)該實驗設計適合于在中職生語文課堂中使用。
(2)該實驗對于提高學生的語文作文水平是有效的。
(3)該實驗對于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是有效的。
(4)該實驗對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
參考文獻:
[1]朱建軍.意象對話心理治療.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朱新兵.謶談在語文閱讀和寫作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新論視窗,2006
[3]劉雪琴,李鵬飛.繪畫心理療法在大學生團體輔導中的應用.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2)
[4]郭念峰(主編).心理咨詢師.三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5]郭念峰(主編).心理咨詢師.二級.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
[6]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7]申荷永.中國文化心理學心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城鄉建設職業中專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