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霞
科教興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要求嚴抓教育工作。通過教育提升國民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培養專業性高的師資力量也是科教興國國策落實與教育事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只有具備了堅實的師資力量基礎,教育工作才有順利展開的條件和基礎,所以應搞好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工作。就目前而言,傳統教師教育課程的價值理念已經不適應當代的教育思想,影響了師資力量的培育工作。對此,應從現代教育思想出發,提出適應新時期的教師教育課程價值理念,使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更科學、更合理,培養專業的教師隊伍。
一 傳統教師教育課程的價值取向分析
從教師教育課程發展過程看,我國以往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主要有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個人本位三種,這些價值取向引領著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
(一)知識本位價值取向
知識本位的課程設置理念來自于著名教育家舒而曼提出的“教學知識基礎”觀念,強調專業知識在職業教師能力結構中的重要性。對教師來說,其需要掌握所教學科系統和豐富的教育教學知識,了解所教學段學生的綜合特點、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以滿足學科教學需求,基于這樣考慮按照知識本位的課程觀設置教師教育課程。但是實際設置中,這種價值取向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一般比較重視學術性課程,比重較大,教育專業課程比重較小,而且忽視實踐教學。所以,在這種課程體系下培育出來的師資的教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比較低,很難滿足實際教學需要。
(二)能力本位價值取向
能力本位的課程設置觀來自于行為主義心理學,強調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其出發點是滿足學校用人系統,即教學的實際需求。在這種課程設置理念下,要求把教師的基礎教育目標和專業資格教育目標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目標,之后基于這一目標分解教師崗位所需能力,最終根據崗位能力的分解內容設置教師教育課程,從而實現對教師能力的培養。此外,能力為本下的教師教育課程也比較重視教材編寫,要能服務于教師能力培養的需求。能力本位的課程設置價值取向是相對于知識本位的,從知識本位到能力本位,可以說是一種進步,但是僅注重教師能力培養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內在精神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不能把教師教育課程變成一種只具備工具性的課程體系,其在促進人的素質提高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所以從這一點看,能力本位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價值取向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三) 個人本位價值取向
部分學者針對能力本位課程價值取向的不足提出了個人本位的課程設置價值理念,主張培養學習者完整、健康的人格,認為學校不僅僅為社會提供人力資源的場所,更是德育、美育的重要陣地,要將人充分的培養成為名副其實的人,為學習者提供有助于個性解放和成長的經驗。在這一價值取向下,把促進學習者的發展作為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標,強調學習者人格的培養比知識掌握更重要。雖然這樣的課程設置價值取向比較注重學習者的個人發展,這種培養學習者的人格,卻忽視了學習者能力的培養,同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 當代教育觀下教師教育課程價值取向轉變的必然性
以上三種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在不同歷史時期適應了當時的教育形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與教育觀的發展,它們的局限性日漸顯露出來,并越來越突出,亟待調整。在傳統的教師教育中,人的主體性、價值、興趣等被忽視了,一直遭受著知識與技術訓練的限制,造成人的發展在教育領域始終處于邊緣地位。現代教育觀強調促進學習者的自由全面發展,既要注重培養學習者的知識與技能,又要發揮學習者的主體性,尊重學習者的興趣、價值,培養學習者人格健全人格,講究發展的完整性、全面性,把學習者培養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需要的人才。在宏觀上,現代教育觀注重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以提高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道德素質和知識創新與技術創新能力為目標;在微觀上,現代教育觀注重學習者發展的全面性,以學習者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和能力發展為目標。這樣看來,傳統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個人本位三種價值取向某種程度上并不適應現代教育觀,應重構一下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
此外,在教育改革的當下,“生命教育”“人性教育”等教育理念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對學習者主體發展的研究已經成為了當前教育領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教育教學作為學習者發展的主陣地,以知識傳授為主,但是這并不是學校教育的全部內涵,還要以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展為己任。所以,教師教育課程設置也應與之相適應,培養學習者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育學習者積極向上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促進教師教育課程從工具理性到促進人的發展的轉變,關注學習者的未來專業發展和職業幸福,這應是當代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價值取向重構的雙目標。
三 當代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價值的新取向
基于對當代教育觀及教師教育課程價值取向重構的分析,提出了新時期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新價值取向。
(一)專業化的價值取向
從職業角度看,專業化的課程設置價值取向是最有前途的教師教育發展策略,教師教育課程設置若做不到專業化,就不能很好的培養學習者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與職業素養,影響教師教育發展與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所以,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應遵循專業化的價值取向,真正實現教師職業從經驗化、行政化到專業化的轉變,促進教師教育“質”的飛躍,適應現階段的教育形勢。
(二)現代化的價值取向
課程設置的現代化突出表現在改變傳統的課程模式,把現代的科學、技術、文化的成果完整、及時地反映在師范院校課程中等方面,主要體現在教學科目和教學內容的現代化上。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縮短了知識更新周期,使得教師教育課程的目標、內容的重組速度也有所增快。為跟上時代發展步伐,適應快速發展的現代科學技術,避免教師教育課程內容更新出現滯后性等問題,應以現代化的價值取向設置教師教育課程,及時更新課程內容,唯有這樣才能提高教師教育的專業化,使教師教育適應當前的教育思想。
教師教育課程內容現代化并不是簡單的把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直接納入教材中去,而是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影響教師教育的各學科領域,形成新的學科體系基礎的概念與法則,從而促進傳統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的轉變。然后,在這一轉變下,調整教師教育課程設置及各學科課時配比,拓展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如增加創造教育課程等,實現教師教育課程的現代化發展。
(三)實用化的價值取向
教師教育課程培養的是教育領域范圍內的人才,師資力量的高低是科教興國的關鍵。從師范院校走出來的學習者要想發揮自身的價值,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把所學知識應用于教學實踐,這就要提高教師教育課程的實用性,增加師范院校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專業性。為此,應把經濟、技術、實踐性等知識都納入教師教育的課程體系之中,發現學習者的職業能力,以滿足就業需要,適應教師崗位需要,促進個人價值的實現。
(四)綜合化的價值取向
近些年,國內各大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都設置了諸多的選修課,以增強教師教育內容的廣博性,綜合學習者的綜合能力,以滿足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綜合發展的迫切需要,提高教師隊伍的綜合能力。為此,師范院校的課程除了設置專業課程外,還要設置一些選修課,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滿足學習者綜合發展的真實需要。同時,也可強化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多樣性,適應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需要,進一步提高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合理性。
(五)人本化的價值取向
人本化的教師教育課程觀是一種以人文精神為核心的課程價值取向,在教師教育上強調先“成人”,后“成才”,強調對人的價值的追求。這一種價值取向與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有些相似,但人本化的價值取向把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考慮了學習者精神層面的需要,與個人本位的強調學生個體發展有巨大不同。近年來,各國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都比較重視人性化的價值取向,把人文價值作為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重要理念之一。對此,國內師范院校的課程設置也應順應這一變化,側重于學習者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增加人文社會科學的比重,使教師教育課程面向世界的文化、歷史和精神財富,揭示人文學科的精神實質及其價值內涵,以此來培養師范生的健全人格。
綜上所述,現代教育觀強調促進學習者的自由全面發展,傳統的教師教育課程價值取向已經呈現出滯后性,與現代教育理念不符,轉變與重構是一種必然。我們應當從現代教育觀及教師教師發展為出發點,重構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價值取向,按照專業化、現代化、實用化、綜合化、人本化等價值取向設置教師教育課程,促進師范院校課程從工具理性向促進人的發展轉變,適應現代教育需要。
參考文獻
[1]尹國杰.基于職業生涯發展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研究[D].西南大學,2014.
[2]錢小龍,汪霞.美、英、澳三國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的現狀與特點[J].外國教育研究,2011(04):1-6.
[3]周鈞,唐義燕,龔愛芋.我國本科層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11(04):44-50.
[4]陳旭.中美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
[5]劉建銀,于興國.我國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改革的新進展與分析[J].課程.教材.教法,2010(02):83-87+108.
[6]雷軍莉.教師專業化背景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探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
[7]卓海燕.中法教師教育課程設置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