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國 季凱 宋曉博
摘要:大學有效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本文從有效教學內涵出發分析如今大學有效教學現狀優點及不足,并對下一步大學教學改革方向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有效教學;內涵;改革
近年來社會各界特別是高校格外關注大學教師的教學有效性,人們越來越關注大學教師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教學有效性和大學教師如何進行有效教學。這種關注很有必要,而大學教師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的問題,它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需要政策和環境的支持。
一、有效教學內涵
有效教學是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學理論,是指教師通過教學過程的合規律性,成功引起、維持和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相對有效地達到了預期教學效果的教學。有效教學的理念核心和實質是要關注學生的需求、學生的進步、學生的發展,要促進學生自主有效地學。有效教學的教學效果是指學生的進步和發展:預期教學效果是指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吻合教育目標、符合特定社會和受教育者(學生)的教育需求:相對有效地達到是指用盡可能少的教學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教學產出:教學過程合規律性和成功引起、維持、促進學生的學習是有效教學實現的條件。
二、大學有效教學現狀
1、有效教學重視程度不夠。我國大學對有效教學研究較少,重視程度不夠,導致教師和教學管理產生目標認識上的偏移。一是以偏概全,過于強調教學方法改革對教學模式變革的重要性,忽略教學改革的系統規劃和引導;二是責任主體單一,過于強調教師的責任,忽略學生和學校教學管理的協同作用;三是目標指向不明,過于強調教師的“教”和教學效果,忽略學生的“學”和學習效果;四是評價標準不清,過于強調表征化的東西,如教師教學的行為規范等,忽略對有效教學內涵,如課程設計、教學結構等的審核;五是教學管理重心失衡,重教學規范管理和約束性規定,輕教師的教學指導和培訓,重教學過程管理,輕對教學效果、效益、效率的關注,重宏觀控制,如培養方案的制訂,輕微觀要求,如課程和課程單元的設計要求、教學結構的要求等。加之教師科研任務重和大的社會環境影響,讓教師自覺把更多精力投入教學似乎更難做到。
2、教學方法理念滯后。研究表明,大學教師普遍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學生學習興趣和思維的激發、學習方法的教學等方面做得不夠好或表現較差。因此,大學教師除了要從事科學研究以促進教學外,還要積極主動地學習、接受培訓和反思,要掌握教育科學知識、有關的教學策略性知識,以將自己掌握的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他們的進步與發展,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確保大學教學的高質量。
三、大學有效教學改革策略
1、教學管理改革。(1)轉變管理理念和工作重心,弱化教學行政管理的成分,淡化規范性、約束性的剛性管理色彩,強化教學管理為教師、學生發展服務的價值導向,增強教學管理的學術內涵;注重促進有效教學的宏觀政策的制訂、教學標準的制訂和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的建立;(2)建立教師教學指導中心或培訓與發展中心,為教師提供相關的職業和個人發展培訓與指導;促進靈活、創新和有效的教學和學習;提供有關教學、課程、學生學習等廣泛的評估服務和幫助;發現、支持和獎勵優秀的教學、學習和研究;(3)建立大學生指導中心,為學生學習、選課、專業發展、職業規劃、參加科研項目等提供及時的、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積極推動教育技術和信息化建設,推動培養方案、課程、專業、院系信息、學校政策制度、教學資源上網,為學生構建自主選擇與學習的平臺;(4)健全學校內部教學質量評估制度,完善有效教學各環節的質量標準。有效教學的教學評價體系,應從以教師為中心和以知識為中心的課堂評價觀轉變為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評價觀。通過評估制度的創新和完善推動教學管理制度的創新、教學運行機制的創新,引導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教學方法改進。(1)研究式教學。研究式教學主張在對話的語境中,教師與學生處于同一個平臺上,教師與學生的思維方式與思維成果平等地得到尊重和愛護。教師引導學生用自己的頭腦去探索,去發現事物的起因和事物的內部聯系,從中找出規律,進而組織自己的知識。它力圖解放學生、釋放學生的思維潛能,保護學生的思維火花,讓他們學會發現、探索的方法,引導他們去發現他們自己的真理和智慧。最佳的專業教育并非教授一套固定的知識,而是要訓練和發展一套科學思維的構架,讓學生學會發問,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即高等學校教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深入到某個學科領域,使其能夠在這個領域內馳騁、探索和發展。在對學生的實際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比較認可研究式教學,學生普遍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對他們獲取知識、增長智慧有很大的影響。
(2)教學反思。大學教學是一種復雜的活動,要求大學教師不斷地對其所做的事情進行思考或反思。教學反思或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在反思中,大學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或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教學行為、采用的教學策略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教學能力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大學教師要成為一個有效教學的大學教師,必須具有教學反思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觀念、教學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通過對教學進行反思,優秀的教師可以成為更富有成效的教師。”可見,教學反思對于大學有效教學及大學教師成為有效教學的教師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魏 紅, 申繼亮. 高校教師有效教學的特征分析[J].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 (2):33-36.
[2] 肖貽杰.大學教師有效教學研究[D] .長沙:湖南大學高教所,2003.
[3] 何麗君,何麗霞,唐玉光.基于學生需求的高校有效教學目標研究[J].江蘇高教,2006,(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