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作為教育重器,其素質及專業水準的高低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發展的水平。廣東省從2012年開始全面推進“強師工程”,就是著眼于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在這一工程的統籌下,陸續建立了省、市、縣三級骨干教師培養體系,完善了中小學教師5年一周期的全員培訓制度,同時健全教師發展的支持體系,建設了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但是,省內不同地域間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均衡,各地區間存在著差異化的具體困難。在全省統籌協調之外,如何根據自身實際情況,立足本地教育資源提升教師隊伍素質及專業水準,成為“強師工程”背景下各地市重要的自主發揮課題。肇慶學院在懷集、封開兩縣建立的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或許對這一議題具有借鑒意義。
盡管在課下我已經花了很多時間來準備,認真寫教案,查資料。講課之后,我才發現,教案與課堂的差異原來那么大。
——外國語學院 盧麗珍(頂崗支教實習學校:懷集縣第一中學)
在這里,身背兩個身份,一個是教師,一個是學生,這樣的角色轉換真的感覺很艱難。
——音樂學院 林丹敏(頂崗支教實習學校:封開縣都平學校)
高校:教師人才培養之困
肇慶學院作為粵中西部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承擔著為肇慶和粵中西部地區培養基礎教育教師人才的重任。但是在辦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諸多制約因素,限制了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例如義務教育師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實際需要的對接存在誤差,高校教師基礎教育實踐經驗相對欠缺,學生實踐教學基地較少,師范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基礎教育實踐工作部分脫節等等。如何將師范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如何結合自身所有的資源狀況,創新教師人才培養模式,是肇慶學院師范專業建設面臨的緊迫問題。這些問題僅僅依靠肇慶學院自身難以解決,必須依托地方政府、中小學的協同合作。
地方:教師人才缺失之困
肇慶市懷集縣、封開縣等地因地處粵中西部山區,經濟相對落后,中小學師資較為短缺,教師職稱結構不合理,學歷水平偏低,教學科研能力亟需提升。在不斷深化新課改的背景下,針對基礎教育發展過程中師資存在的諸多問題,如何開展教育改革,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推進中小學教育教學健康發展,這些都是地方政府亟需解決的課題。
校地合作,頂崗實習
肇慶學院率先研究發現,懷集、封開的教育事業亟需注入新鮮血液煥發活力,這也正是肩負教師人才培養工作的高校的優勢,如果將師范生安置在懷集、封開等縣進行頂崗支教實習,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
2012年6月,肇慶學院與懷集縣人民政府簽訂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創立了肇慶學院(懷集)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驗區建立之初有基地學校19所。2014年6月肇慶學院又與封開縣人民政府簽訂協議,創建了肇慶學院(封開)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有基地學校12所。試驗區的建立就此拉開了肇慶校地合作培養教師隊伍的大幕。
舉措
創新課程體系
在人才培養方案上,肇慶學院對教師教育進行了頂層設計,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打破傳統的老三門概念,形成了14個學分的教師教育理論課程,6個學分的教師技能課程和9個學分的教育實訓、實踐課程。在理論課程上參照教育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新建了《教育理論基礎》《心理健康與發展》《教育能力與技術》《教師職業道德與法規》《中學教育與管理》《課程設計與研究》等六門課程;在教師技能方面設置了《簡筆畫》《三筆字與板書設計》《教師口語與普通話》等課程;在教育實訓與實踐上形成了微格訓練、崗前培訓、觀摩、實習等模塊。
建立制度保障
為了讓這場改革具備制度保障,明確目標,有的放矢,肇慶學院制訂了一系列規范制度,強調探索和研究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突出師范特色,著力創新與發展教師教育,積極探索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有機結合的新型技能訓練中心。同時,在培養經費方面實施傾斜政策,設定一定比例用于教師教育發展,并出臺《廣東省肇慶學院教育發展基金會管理辦法》等文件。政策的出臺,設施的建設,對教師教育改革、創建新型培養模式起到了充分的保障作用。
成立教師教育學院
在教師教育組織體系建設過程中,肇慶學院于2013年在原有的應用技術師范學院、師范學部的基礎上,在廣東省范圍內率先成立了教師教育學院,全校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實訓全部由學院承擔。為了全面、系統地開展師范生及中小學教師的專業培訓,肇慶學院通過充分調研與論證后,于2014年成立了由教師教育學院牽頭的教師專業能力發展中心。2015年教師教育學院申報的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得到批準。這些體系建設為肇慶學院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012年春季,由師范學部領導多次帶領相關領導及工作人員到懷集縣協商建立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使肇慶學院(懷集縣)試驗區在2012年6月順利建立。2013年教師教育學院成立,學院領導帶領相關教師往返奔波于懷集與封開兩縣之間,一方面穩定鞏固發展懷集縣試驗區,一方面開辟封開試驗區。經過多次協商,2014年6月肇慶學院(封開縣)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也順利成立。2015年6月29日,經過學院積極行動,肇慶學院(廣寧縣)試驗區也已簽約,有基地學校6所。教師教育學院的相關教師及工作人員克服艱苦的工作環境和長期的路途勞頓,常年任駐地教師,或者每隔一兩周跟隨主管頂崗支教實習的領導跑一次片區做巡視工作,為肇慶學院教師教育改革事業和地區教師隊伍的建設做著默默無聞的長期工作。
進行崗前培訓
頂崗支教實習前,學院都會對學生進行崗前培訓,由試驗區基礎教育專家和肇慶學院相關專業教師承擔。試驗區基礎教育專家通過當地“中小學教育基本情況的報告”和當地“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常規實施細則及量化標準”的報告,向參與頂崗實習的同學和老師介紹當地基礎教育發展狀況。肇慶學院相關專業教師對頂崗支教實習生進行培訓,培訓包括“教師專業標準解讀”“頂崗支教課堂教學工作中的思想準備”“班主任工作與班級管理技巧”“觀課、議課的方法與技巧”“頂崗實習支教過程中的自我心理調適以及心理游戲使用”“青少年保護法等相關法規解讀”“教育教學工作注意事項”“《實習生手冊》解讀”等內容。培訓還包括微格教學及試講等。每期培訓都會邀請上一期頂崗支教實習歸來的優秀代表做教育教學生活等方面的報告。崗前培訓使頂崗支教實習生從思想到知識到技能都做好充分準備。
當然,在頂崗支教工作早期,也遇到過種種教學及生活上的困難。當第一期頂崗支教實習生初到基地學校時,有的學校由于條件所限,沒能及時解決好住宿問題,十幾名頂崗支教實習生在圖書館的水泥地上睡了一周;有的學校供水出現問題,頂崗支教實習生只能每天從很遠的地方打井水生活;有的學校離距離最近的鎮子還有30多分鐘路程,頂崗支教實習生每天徒步去鎮里買菜回來做飯。當地學校的一些學生學習愿望不強烈,聽課、寫作業、課堂紀律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正常教育教學難以展開。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頂崗支教實習生調整心態,積極想辦法解決問題,此時崗前培訓時的教育和心理準備起了很大的作用。
建立雙導師制
肇慶學院在開展頂崗支教實習工作時,實行各學科專業教師駐地指導制度,從2012年秋季至2015年春季共派出駐地教師38人次,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這些專業教師駐扎在試驗區的基地學校進行學生管理、實習指導、教育調研、工作協調等工作。一些教師多次駐地,克服各種困難堅守在鄉鎮一線,教師教育學院蔡錦倫副教授就從第二期開始,在懷集縣崗坪鎮駐地六期之久。同時,肇慶學院委托基地學校按照“最優秀的教師、班主任帶頂崗支教實習生”“專業對口”的原則,由主管教學的校長召開科組長、班主任會議,選出學科指導教師、班主任指導教師,由肇慶學院為他們頒發聘書,先后聘請實習基地近200名學校骨干教師為導師,明確指導教師的工作原則、工作任務、考核標準,增強責任感。高校和地方展開雙師型、有針對性的指導,學校還派出各學院學科教師不斷巡視,加強實習指導與管理工作,以期達到頂崗支教實習的最佳效果。
設立試驗區網站
頂崗支教實習生在一學期的時間里,完成了整個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的實踐過程,對中小學教育教學及班級管理有較為完整的認識,掌握著大量的第一手反思資料。在不斷的回顧反思中,頂崗支教實習生對發生事件的洞察力、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選擇、自身情感發展變化的認識,都有所增強,這有利于頂崗支教實習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和學生的不斷進步。為了利用好這些第一手資料,肇慶學院教師教育學院設立了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網站,定期上傳頂崗支教實習生的教學、班主任、生活感悟,在校園網絡建立集體討論反思的空間。同時網站還上傳駐地教師的工作總結,上傳實習基地的信息反饋等內容,加強了肇慶學院與基地及其他院校的交流。
成效
改革教師人才培養模式
師范類人才的培養必須緊緊圍繞教育一線需求,適應教學模式和教材的變化。同時,地方師范類人才的培養首要目標即為地方教育事業輸送人才。因此,要求高校培養的師范類人才必須熟悉當地獨特的社會經濟及文化環境所造成的教育背景差異。肇慶學院嘗試設立的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將教學理論與一線教學實踐緊密結合,讓學校培養的師范類人才結合當地的教育環境和現狀,對實際的教學活動進行深入思考和總結。這一結合使得肇慶學院培養的師范類人才更加熟悉當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實踐,畢業后能夠盡快上崗適應教學環境和完成教育任務。懷集縣2013年公開錄取的250名新教師中有94名來自肇慶學院,2014年公開招錄的134名新教師中有44名來自肇慶學院,頂崗支教實習生成為補充當地師資力量的生力軍。
保證實驗區師資的數量和質量
由于經濟的相對落后,懷集縣各鄉鎮中學不同程度地存在師資緊缺的情況,每到開學前校長都擔心會有多少教師不回來報到。曾經有一所中學開學前就流失了26名教師,當時肇慶學院派去了33名頂崗支教實習生,解決了該校諸多課程無法開課的燃眉之急。師資力量不均衡也是困擾鄉鎮中學的一大問題,音體美教師數量嚴重不足,物理教師也欠缺。兩縣基地學校迫切想要改變沉悶的校園文化,急需有正規專業知識的人才開展音、體、美及物理課程的教學工作。封開縣一所鎮中學校長指著多年無人彈奏的鋼琴說,真希望校園里能夠響起優美的琴聲。肇慶學院結合實際情況,派出大量音、體、美和物理頂崗支教實習生,基本解決了這一困境,并且使基地學校可以抽出教師參加肇慶學院為中小學教師組織的培訓課程班。
參與地方社會文化建設
駐地教師與頂崗支教實習生不僅完成了基地學校的教學任務,還積極參與到基地所在地方文化建設工作中,與當地學校一起組織策劃鄉鎮文化藝術節、社區文化建設、鄉鎮留守兒童家庭情況調查等活動。肇慶學院頂崗支教實習生曾經全程組織策劃鄉鎮文化藝術節,在當地縣電視臺播放;跟隨大學生村官參加鄉村留守兒童文化站的建設工作;幫助鎮政府開展人口調查、開展村干部評選投票等工作;對當地美術教師和美術高考生進行指導。
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試驗區的設立,不僅僅是肇慶學院的一次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這種有效的校地合作模式,將教育人才的需與求兩端結合起來,有效地解決了來自雙方面的困境。截至2015年春季,經過肇慶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的努力,在兩個創新試驗區建立了40個實踐基地。肇慶學院先后派出7期共1178名師范生參加了頂崗實習工作,這些師范生正在成為或是已經成為當地教育事業的生力軍。下一學期加上廣寧縣,共有3個實驗區,肇慶學院將派出更多優秀實習生和駐地教師參與進這一教師教育改革。在這一改革過程中,實習生們不僅僅只是簡單地補充當地師資力量,也不僅僅提高了當地教師的素養和專業能力,他們傳承的是一代代教育人對于教育的基本信仰和執著。
(本文圖片由肇慶學院提供)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