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木華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當學生沒有想學的愿望時,一切的努力都是無濟于事的。學生之所以沒有學習的愿望,主要是他們認為所學的東西與自己無關,只有當學生認為學習內容與自己需要和興趣有關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自然提高,學習效率也自然提高,從而大大節約學習所需花的時間。教學中我通過構建和諧的教學情境,來培養學生想學的愿望和發展學生良好的情感。
1. 利用學生對現實生活、對先進科技的關注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中我將一些看上去似乎是“教條性”的內容,出乎意料地與現實社會、生活實際、和未來工作、高新科技聯系起來,使學生驚奇地發現其中所顯示的實用價值和所折射出的時代氣息。例如對于《磁場》,課本雖舉了很多例子,但我還是收集了很多實物,一一展現給學生看,讓他們感受身邊無處不在的磁;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的時候,我列舉了電磁爐、感應爐和金屬探測器等實物,讓學生先感受到這種現象在生活普遍存在,應用也非常廣泛。我發現當我在補充這樣的一些事例的時候,學生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充滿新奇,充滿著渴望,充滿著創造的熱情。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從生活走向物理,又由物理走向多姿多彩的世界。
2. 通過構建輕松愉快的教學情景、競猜小謎語、設計小游戲等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緒使一個人感知變得敏銳,記憶獲得增強、思維變得靈活,有助于內在潛能的充分展示。教師在教學中要講授的教學內容經常不符合學生的需要,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例如通過猜謎、做游戲等形式來調動學生愉快的情緒,引起他們的探究愿望,激起他們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自由落體運動”時,我們可以設計用反應尺來測量反應時間的游戲,比一比誰的反應快。通過這個游戲,每個學生都會留下難忘的記憶,都會對反應尺為何能測量反應時間而感興趣。如果每一堂課教師都這樣的精心備課、精心處理教材,留在學生心中的不僅僅是生動的、印象深刻的知識,更是愉快的人生體驗和對物理學科的永恒興趣。
3. 建立班級的物理圖書角,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不經常閱讀科學書籍和科普讀物,就談不上對知識的興趣,如果學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書的框框,就無從談起他對知識有穩定的興趣。我特意在班上創建一個書架,擺上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環境》《物理科學家史》《奇思妙想》等。課后很多學生都來翻看這些書籍,有些學生特別喜歡鉆研其中的問題,他們經常和老師、同學討論,甚至有的學生還自主地動手做實驗探究去驗證。一些學生討論的問題經常超出了所學的知識范圍,成為了班上學習物理的“領頭羊”,他們的行動和愛好,經常會引來其他同學的參與。每當到了快要學習的內容的時候,我會利用板報和在書架上放上幾本有關這方面內容的書,讓學生提前進入學習的狀態,讓他們對新學習的東西產生好奇心。通過提前積累,上課的內容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他們會有更多的意見和觀點與大家討論。通過閱讀這些書籍,學生知識面更開闊了,對已學的基礎知識理解得更透徹。
4. 通過開展各種科普教育活動來培養學生想學的愿望
結合教學的實際精心設計、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動, 如組織學生觀看各種展覽、科普影視片,舉辦各種講座介紹現代科技的新成就等,使學生感受到物理學的神奇和它在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其廣闊的發展前景。我記得在講原子物理的時候,插入了納米技術的知識,講到如果用原子和分子做成的小機器人清理血管里的沉積物,治療腦血栓的時候,學生的眼睛睜得大大的,原來科學的世界是這樣的神奇,他們恨不得自己馬上去發明一個。當我講黑洞的時候,介紹黑洞能吸收任何物質,他們反過來問我,世界上有沒有專門吐出物質的“白洞”?學生接觸的知識越多,對世界的疑惑也就越多,對未來世界的探索也就越充滿興趣。我發現面對學生開展的這些科普活動有助于他們理解教師在課堂講授的科技知識,有助于提高他們學習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興趣,更有助于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使他們更加心靈手巧。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