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峰
一、磨礪中提升境界
學校要在人力、物力、精神上都給予參賽老師莫大的支持,就要科學合理地做好人員調配,善于挖掘更多的教學資源,激勵鼓舞教師團隊的士氣。
組織好老師參與到磨課的過程中,與參賽老師一起成長,這是校本研訓的大好機會。賽課是一次打磨自己的好時機。平時事務性的工作耗掉了許多鉆研業務的時間和精力,教師正好利用這些磨課的機會,全程、全情、全方位地參與,在痛苦、蛻變后都得到精神的洗禮、思想的激蕩和專業的提升。
二、磨礪中增長智慧
賽課是青年教師茁壯成長的創造性舞臺。歷經數月的賽課準備 “煉獄”過程,是刻骨銘心的。教學智慧,是在一次次磨課中逐漸被挖掘出來的。因為賽課的具體課題是在賽前三天才公布,要想打好有準備之仗,我們只能一篇篇細細設計、慢慢琢磨、一一嘗試。在反復嘗試、修改的過程中我們漸漸領悟到:教研不是人云亦云的東西,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去模仿和照搬,唯有靜下心來自己去想清楚。于是“學習”“追問”“思辨”“建構”這些元素悄然來到我們的身邊。慢慢地,大家似乎也有了思路。當然,這也絕不是一帆風順的事,解開一個疑團,往前走走又會發現新的困惑,那是常有的事。正是在這樣“受阻-學習-思辨-研討-實踐-歸納提升-解惑明朗-發現新問題……”的循環往復和螺旋上升中,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更透徹。當終于盤通現有問題的時候,大家心里有了飛翔的感覺,眼前的那片天一下子變得開闊起來。正是這種一次次“痛苦”的經歷,促進了教師們自身專業的成長,增長了教學智慧。
磨課,磨的更是人。磨課當中的苦與樂,參賽老師是最清楚的。四位老師在備賽過程中幾易教學思路,腦子在不停地運轉,不斷聽取專家和同伴從不同角度提出的修改建議,然后要馬上理解消化,選取整合到自己的設計中,并付之于實踐,再根據試講情況再次聽取建議,又重新調整。“試教——修改——再試教——再修改”來回許多次,需要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專業基礎。初賽時,品德科從接到說課內容到參加比賽僅有短短的三天時間,對于從未有過品德科參賽經驗的“新手們”來說異常困難。好不容易準備的初稿,被專家一下子就無情地“槍斃”了,又得從零開始。在專家不斷的“敲打”之下,經歷了磨課過程的種種“煎熬”之后,參賽老師都有各自的感悟和收獲。
三、磨礪中相約共進
磨課,磨的更是教師團隊。它是對教師團隊的錘煉,是集體智慧的交融,是團隊素養的并進。一個和諧的團隊,讓每一個成員有一種在家的感覺,在這樣的氛圍中工作并快樂著,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也是一種心靈上的享受。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奮進,迎接挑戰,取長補短,相約共進。
在整個備賽過程中,各備課組的老師們都全力以赴投入到磨課當中,與參賽老師一起,從教學目標的設立、教材的處理、教學方法和策略的選擇、教師的語言教態、教師的評價語、課堂的生成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處著眼,細處入手。大家經常為了某一環節的設計絞盡腦汁、反復琢磨,甚至為了一句話、一個詞、一個字反復推敲,感覺就像自己參賽一樣。那份熱情,那股鉆勁著實令人感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相互啟發,產生思維碰撞,所發揮的作用絕對不是1+1=2這么簡單。備課小組成員既要完成自己班級的教學任務,又要參與備課過程,和參賽老師同樣辛苦,但仍然全力以赴。品德科備課組的老師們連續多天奮戰加班,直至晚上九點多才離開學校,但大家都毫無怨言。如體育科的趙樂娜老師一直陪伴著朱江老師備賽,家里幼小的孩子都顧不上,也是晚上九點多才回去,期間還要忍受著朱江老師因備賽壓力造成的不良情緒。
語文科公布課題剛好碰上“五一”勞動節,在那三天假期里,備課組的老師哪都不敢去,留守在廣州,以便集體備戰。5月2日,公布課題是《寓言兩則》,這猶如晴天霹靂,因為與大家之前的設想背道而馳!大家一個多月的準備難道就這樣竹籃打水一場空嗎?可賽課就是這樣的,它考驗的不僅僅是參賽者的上課水平,更考驗背后團隊的合作精神、備課能力。于是大家重振士氣,馬上組織集體備課,一起仔細商討每個教學環節。
責任編輯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