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娜
在英語課堂活動中,怎樣運用“互動”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樹立和增強自信心,并運用這一情感因素來學好英語這門語言呢?我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談談看法。
一、師生互動,“拾”自信
心理語言學研究表明,人們掌握語言主要是通過互動,或者說是交流。新課標還強調,教師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倡導體驗、實踐、合作與交流,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所以在師生互動的教學課堂中,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更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安排者和合作者;學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成了課堂的主要活動者。因此,在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我都充當一個引導者,把學習自主權交給學生,培養他們自信心。每節課一開始,我都安排五分鐘的“Free talk”,一般是針對前面學過的知識的反饋與交流,形式通常是教師問學生答。在我的教學實踐中,這個環節的第一個話題(一問一答)由我提出,然后由學生根據主題,聯系所學過的內容跟同桌進行交流。不管學生談到哪個話題,語法是否正確,只要參與了,就是一種能力的展現,這時我馬上給予他們贊賞的言辭與表情,幫助他們拾起學習英語的信心。
二、生生互動,“激”自信
生生互動其實就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就是在英語課程進行的期間開展學生之間討論,有同桌之間的討論,也有小組討論,讓學生學會集思廣益,學會相互溝通,學會團結合作。當然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互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讓他們對英語的學習更有興趣也更有信心。
課堂上,我對全班學生進行綜合分析,發現有些學生心理承受力弱,經不起考驗,面對挫折產生恐懼心理;有些學生積極向上,樂于學習,不怕困難;有些學生語音模仿能力差,學習持久力弱;有些卻極具語言學習天賦。經過深入了解學生,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并且各小組成員進行最優化、最合理的強與弱的搭配,即各小組里都安排有優秀生、中等生和后進生。目的是為了全體學生全面、均衡發展,以先進促后進,以進步帶落后,實現全體學生“又快又好”的學習狀態,呈現出“比、學、幫、趕、超”的濃厚的學習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激發自己的潛能,從而對英語學習充滿自信。
三、教法與學法互動,“促”自信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他們都是在興致勃勃中帶著“激動”的心情開始英語學習的。但隨著學習內容增加,學習難度提高,不少學生就會由原來的“激動”變成“被動”,最后演變成“懶動”,學習興趣與自信心銳減。為了避免或最大程度減少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應該把自己的教法融合在學生的學法上,讓教法與學法相得益彰,相互依存。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水平、心理、生理狀態等因素對自己的教法作出科學的調整。例如,在接觸了四個動詞(sing、dance、draw、read)之后,經過課后調查了解,我發現很多學生對這些活動非常感興趣,然后精心設置了調查表,讓學生根據調查表的內容,了解同學的喜好,并根據調查結果,做一份調查報告。這項活動突出了實效性,體現了“學中用,用中學,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教學方法和目的,使語言“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享受了學習英語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最終促進了學習英語的自信。
四、獎“罰”互動,“保”自信
學生英語學習表現良好時,教師的一句溫暖的話語,一個簡單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都會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信心倍增。除了語言上的表揚、獎勵外,教師還應該給予學生一些物質上的獎勵,如學習用品、手工制品等。
當然,在表揚、獎勵的同時,應該要有“罰”的制度,做到獎“罰”分明,獎“罰”結合。如學生在某一活動環節中出了錯誤,就讓他為全班同學唱一首英語歌曲或講一個英語笑話。通過“罰”制度,學生既能自然而然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改正錯誤,又能最大限度地使用英語這一語言來表現自己,比直接地批評效果要好得多。
總之,英語學習中,教師要從感情和行動上關注學生,恰當地運用藝術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信地去學習,去探索。讓我們的學生都“動”起來,快樂地學習吧。
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