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鵬 張慶霞
【摘 要】這是一個急劇變革和以創造為特征的時代,知識經濟競爭的核心是創新,傳統教育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在實踐教學時,有必要改變教學理念,采用先進的教育模式。本文探討了“SSR創造性教學模式”在《社區管理學》中的應用,對這一教學模式進行了總結與反思。
【關鍵詞】SSR創造性教學模式 《社區管理學》 應用
一、“SSR創造性教學模式”概述
武漢大學原校長劉道玉先生在肯定了我們大學教育取得了一定進步的同時,指出我們的教育觀念仍是陳舊的,教育模式是保守的,教學方法是死板的。舊的教育觀念主要表現為“三型三性”,即:封閉型、重復型、記憶型與專制性、權威性、統一性。這些觀念與現代教育的開放型、創造型、思辨型與科學性、民主性、多樣性的理念相悖。因此,他在不斷觀察總結國內外教育理論和教學實踐及案例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特殊的背景和教育經歷,系統回顧和反思國內幾十年教育改革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SSR教學模式”,即:在教育實踐中培養出具有自主學習能力(study independently)的學生、形成熱衷且善于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堂討論的氛圍(seminar),并最終具備能靜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探索人類社會問題的意識(research)。
二、“SSR創造性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運用
《社區管理學》課程的設置適應了我國公共管理學科發展的需要,切合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體制改革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政府的職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單一的計劃體制下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包攬的社會管理職能、社會服務職能開始分化,社會成員的“單位人”身份逐漸淡化、“社會人”身份不斷得到強化,社區日益成為承載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職能的最重要載體,社區的公共管理折射效應日益凸現。甘肅政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開設《社區管理學》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在給2011級與2012級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學生講授這門課程時,運用了“SSR創造性教學模式”。其具體的操作過程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自主學習能力(study independently)
《社區管理學》的授課時間為大三第二學期。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去向,通過調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考研、各省公務員考試、甘肅省一萬名考試、通過其他渠道就業。參加公務員和一萬名考試的學生,據統計約占到畢業人數的80%。對《公務員考試大綱》進行研讀發現,《申論》考試主要考察報考者的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如何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就成為整個教學過程所關注的問題,教師通過在課堂講授專業課知識時,能夠潛移默化地使學生掌握學習知識的思路方法、思考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視角。而《社區管理學》課程,與現實社會中的很多熱點問題能夠很好地契合,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對課本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外,還要要求學生必須在課前課后搜集相關資料,以備在課堂上集中討論。例如,在講到《社區環境管理》一章內容時,要求學生主要圍繞人類面臨的環境污染困境查閱文獻,對全球生態環境面臨的困境形成自己的認知。
(二)課堂討論(seminar)
佐藤學認為:“學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課堂。”真正意義上的教育革命是從一間間教室里萌生出來的,唯有從課堂教學層面的改革開始,才可能有新的課程創造、新的“學習共同體”創造。學校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扎實的成效”。《社區管理學》這門課程的內容涉及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課堂中力求多從生活中出發,精選幾個特色的案例,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分享,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供學生們思考和討論,與純粹地講授理論知識相比,這樣更容易讓學生形成感性認識,也能激發學生的討論熱情。
(三)研究和探索(research)
研究和探索是對學生更高層級的要求。學院每年暑期均會組織五隊實踐團隊進行實地調研,這項活動將提供機會讓學生投身實踐,使其認真踐行和反思課本知識,完善自我。《社區管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通過前期的學習和討論過程后,對學生進行分組(十人一組),要求學生圍繞學習的內容設計調查問卷,將所學理論知識進行一次實踐檢驗,在暑期開展調研活動,將設計合理優秀的問卷進行發放,經過調研,對回收的有效問卷進行整理和分析,這樣比較有實際意義。
三、“SSR創造性教學模式”實踐的總結
通過兩個學期與不同班級的同學共同學習《社區管理學》這門課程,筆者對“SSR創造性教學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運用“SSR創造性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從某種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夠避免出現以往的教師“一言堂”現象,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讓課堂更加生動、豐富。有研究和探索意向的學生,能從社會現象挖掘出背后的本質,為人類知識的積累做出應有的貢獻。另外,教學模式的改革,對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斷擴展教師的知識面,有利于教師群體的自我提升,使得學生和教師形成良性互動的局面。
【參考文獻】
[1]劉道玉.關于大學創造教育模式的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00(12).
[2]劉道玉.中國怎樣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J].高等教育研究,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