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靜怡
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課堂的師生互動明顯增加,課堂氣氛相對活躍,這往往是由課堂提問引起,課堂提問無論對學生、對老師還是對教學都起到推動作用,它是為語文課堂增色添彩的重要環節。
一、有效提問的良好方法
1.設置懸念,引人入勝
提問,關鍵詞是在“問”,教師用有懸念的疑問給同學設置一個“關卡”,也叫作“賣關子”,使學生急于了解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解的欲望。
在導課的時候設置懸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順利進行下面的教學。引人入勝的提問給原本枯燥的課堂增添了樂趣,學生面對接踵而來的問題,探求結果的好奇心蠢蠢欲動,可以促使學生再一次閱讀課文,到具體的場景、事物和人物的對話中去尋求答案。
2.激發興趣,啟發思維
有價值的提問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啟發學生思維。好的提問既激發學生探求的興趣又自然聯系到課文主題還能啟發學生思維。所以,好的提問能起到“一石激起三層浪”的效果,課堂提問可以開動學生腦筋,不斷思考,漸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以此提高思維的高度和深度。
3.促進交流,活躍氣氛
通過提問,分組討論,學生之間合作交流,提高學生團結合作的能力。由于提問,師生間可直接進行語言、情感的交流,互動更進一層,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學生不再畏懼教師,會積極舉手發言,整個課堂沉浸在歡樂的知識海洋里。
二、無效提問的諸多缺陷
1.教師提問自問自答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養成以“已”為中心的局面,教師提出問題:“你們知道嗎?”學生面面相覷,無人發言。教師無奈,只得自己回答。這種“老師問,老師答”的模式會把學生置身于學習的局外人,而不再是學習的主人。語文課堂本身有許多開放性的提問,答案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自問自答只會扼殺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回答的積極性。
2.教師提問無的放矢
在語文教學中,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思維,不是為了問而問,然而現實的語文課堂中,很多問題提出來只是為了調侃學生,把問題當成一個笑話來講述。
3.教師提問難易不當
不考慮難易的提問也就是一個沒有質量的提問,學生面對簡單的問題,自以為無所不會。一個沒有深度的問題僅僅像一杯白開水,品之無味;反之,有時提出的問題難度較大,學生不易回答,教師不加以啟發誘導,而是喊起一個又一個學生,直到站起一大片,弄得學生們一個個驚恐萬狀,羞愧滿面。
三、課堂提問的改進措施
有問題就要解決,語文課堂提問出現缺陷更是要不遺余力地去解決。結合以上對語文課堂提問存在諸多缺陷的描述,那么,對于它的改進建議顯得尤為重要。
1.平等與尊重:提問的前提
課堂提問要講求平等。一種是教師和學生的平等。教師要放低姿態,作為學生的朋友,和他們進行平等的對話,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感受知識的無窮力量。另一種是學生與學生的平等。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只盯著幾個尖子生問問題,其他學生得不到回答的機會,縱有超強的潛力也難以發揮,所以,教師切忌偏愛某位學生。
2.明確與具體:提問的內容
教師提的所有問題都應該圍繞著教學目標,并有助于啟發學生的思維,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提問的內容是學生怎樣回答問題、回答的怎么樣的關鍵,因此,課堂提問的內容要明確,這是課堂提問成敗的先決條件。
3.難易與層次:提問的要求
教師提的問題,難易要適度。問題過于簡單,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問題過難,學生百思不得其解,久而久之,學生積極性受挫,不利于教學。其次,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水平和他們自身的能力,提問時隨機應變,看到大多數學生眉頭緊鎖、鴉雀無聲時,教師就要對答案進行提示,以此降低問題的難度,反之,如果問題很容易被學生搶答,就要臨時設置難度大的問題來活躍學生思維。
4.學生與教師:提問的主體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想倡導所謂的合作性學習,就需要讓學生成為主體,采取學生提問的策略。學生提問有兩種:學生向教師提問、學生彼此間提問。
5.變化與多樣:提問的方法
語文課堂要注意怎么問,講求提問的方法與技巧。提問方法的多種多樣可以增強學生回答的興趣,活躍學生的思維。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陶行知先生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的巧,愚者問的笨。”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是培養學生能力,開發智力的關鍵。語文課堂就是充滿疑問和矛盾的地方,只有不斷的提問,掌握各種提問的方法,才能扣動學生的心扉,使學生的思維跳躍,從學會知識到學會怎樣學知識。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陸家中心小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