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英
摘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能根據初中歷史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注意到教學的趣味性,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趣味性;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歷史課有了興趣,就會主動地去學習、主動地去鉆研。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筆者認為挖掘初中歷史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展示教師的個人魅力
其實,教師和學生之間不僅僅是單純的師生關系,更多的應該是良師益友。所以,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扎實的基本功底,更要用自己的心去完成這份沉甸甸的事業,我們必須要用自己的愛去詮釋這份深沉的責任。
教師應注意研究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鉆研教育教學方法,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自尊心。大量事實表明:如果學生對某位教師有好的印象,他們便會對這位教師所教的課程感興趣,并格外重視,而且會認真學好這門課程。相反,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位教師,出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意學這位教師的課。因此,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情緒上的變化,無微不至地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與學生建立良好而融洽的師生關系。
二、向課堂注入新鮮活力
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飽滿的精神狀態、輕松愉快的表情感染學生,營造輕松而愉悅的課堂學習氣氛,并且采用靈活多變的教育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用,學而不厭,樂在其中。
1、精選素材。選擇素材的恰當與否關系到學生學習趣味產生的效果,這就要求我們所選擇的教學素材必須與教材內容相吻合,與學生的心理特征相適應。其實,一些歷史小故事、歷史典故、歇后語等都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亦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精彩開場。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歷史課,如果能有個精彩而成功的導入,在課堂教學中就擁有了先聲奪人的力量,定能抓住學生求知的欲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和諧而愉快的教學氣氛,使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講中國歷史《五四愛國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一課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設疑:大家知道青年節是哪一天嗎?又為什么把這一天定為青年節呢?簡單而樸實的語言,激起了學生無盡的猜想和求知欲,從而順理成章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3、巧妙穿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能巧妙地插入一兩個與之相關的小故事、一兩句幽默的話語、一兩個有趣的表情,既可以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又可以加深他們的印象、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述周朝歷史時,教師不妨用“烽火戲諸侯”的典故讓學生輕松一下;講解秦始皇的暴政時,教師可講述“孟姜女哭長城”的小故事;講述宋朝初期強化中央集權時,教師可引入“杯酒釋兵權”的小故事等。
4、巧設問題。傳統的課堂教學,大多是“滿堂灌”,教師一味地講,學生機械地聽,而如今,課堂提問成了教師渲染氣氛、吸引學生注意的常用方法。“善教者,必善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個恰到好處的提問,會起到活躍學生的思維、激活整個課堂的作用。例如,在講中國歷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課時,我設計如下問題:在開國大典上,為什么放置54門禮炮?而又齊鳴28響呢?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很好地起到了溫故知新、將知識融會貫通的作用。
又如,在講八年級上冊17課《內戰烽火》一課時,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我在此設疑:如果是你,你是“去”還是“不去”?通過讓學生身臨其境,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增強了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5、巧記知識。歷史知識紛繁復雜、千頭萬緒,使許多學生都無從下手,無法很好地記憶。在幾年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琢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記憶。例如,在總結中國近代史(1840~1919)發生的重大事件時,教師可歸納為“五四三二一”來記憶,即:五次重大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四個主要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三次革命高潮(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兩個階級產生(無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一次失敗的變法(戊戌變法)。總結一五計劃經濟建設的重大成就,教師可歸納為“一橋二鐵三公四廠,即武漢長江大橋;寶成和鷹廈鐵路;川藏、青藏和新藏公路;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和沈陽第一機床廠。
6、精彩收尾。一個精彩的教學結尾會給一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結尾不僅是對一堂課內容的總結概括,也是引起下堂課內容的關鍵。例如,在講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洋務運動》一課時,我們可以這么設置:洋務運動沒有挽救中國的命運,也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但是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的民族,中華兒女們將繼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資產階級掀起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那么他們是怎樣進行發帝反封建的斗爭的呢?這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就產生了繼續學習的欲望,充分調動了自身學習的興趣。
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愉快的表情感染學生,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渡過愉快的課堂40分鐘,并感到意猶未盡,不斷提高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
三、別出心裁巧設作業
長期以來,歷史作業都以其單調、死板、枯燥、乏味而被學生所忽視。我在長期的實踐摸索中,勇于創新,精心設計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趣味性作業。例如,在觀看完電影《東京審判》后,我讓學生寫下觀后感,不限定范圍,只要是看完影片自己的真實感受即可;在講述“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我讓學生回家采訪自己的爺爺奶奶等親身經歷過這些事的長輩們,更加直觀感受當時的場景;學習小組合辦知識手抄報等。
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教學的趣味性,讓課堂變得不再死板,讓課堂變得不再枯燥,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與欲望,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氛圍中學習知識、掌握知識。
史煙飄過,回看今天。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深深懂得,我肩上的擔子很重,我要走的路還很遠、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