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秀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9-0037-01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由此,我覺得對二年級寫話的培養首先應該是對寫話興趣的培養,學生對寫話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寫出精彩的語言。針對本班的實際和教學實踐,在這里我想談談對二年級寫話教學的一點嘗試和體會。
一、加強造句訓練,為提高學生的寫話能力打下基礎
造句訓練,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認識更多的語言文字,還使他們了解句子的規律,熟悉各種句式,為寫話打下基礎。如:課后練習中有用“急忙”造句的要求。我在指導學生完成造句練習時,首先采用分析理解詞意法,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想一想身邊的人和物,或是自己,什么情況下急忙干什么,最后才用“急忙”造句。我采用多樣的形式,把造句訓練與說話練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扎實。
二、精心指導聽記,讓學生學會寫句子的方法
聽記是一種單項語文訓練,形式很多。我們低年級采用直記法,老師讀一句,學生寫一句,包括標點符號,教師都要讀出來,目的是讓學生直接學到寫句子的方法。聽記過程中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聽記的內容教師要精挑細選,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針對性和趣味性,內容具體,用詞貼切的句段,如謎語、格言、笑話、名句選段等,還可以結合重大節日特別聽記的,如“教師節”,讓學生聽記:“今天是老師的節日,為了感謝老師對我們的關心愛護,我要為老師獻上一束鮮花。”等。我不但教給學生寫句、寫段的能力,還使學生感受到了愛,進行思想教育,此外,我們還聽記一些詞語或成語,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培養學生的用詞能力。
三、先說后寫,為寫作打下基礎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是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聽已經有基礎了,接著就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我在教材中捕捉說話訓練點,大膽設想,精心設計練習,使學生的說話能力得到提高。訓練過程中學生有個性化的語言要大加贊賞,好詞要隨機寫在黑板上,在寫話的過程中共享。例如:在教學《秋天的圖畫》一課時,學了課文“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后,我讓學生說說秋天的果園、田野還有什么,請你仿照課文的句子說說,也當小作家編編課文,學生的興致一下子高了起來,有幾個說得挺好的。如“柿子樹掛起一盞盞紅紅的燈籠”“葡萄架上掛著一串串紫紅色的寶石”等。
四、寫話從最簡單入手,循序漸進
1.從造句入手。根據一個詞寫一句話,要求把話說完整。下一次在這個基礎上把話說具體。如用“書包”造句,有的學生寫:我有一個書包。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我有一個什么樣的書包,這個書包怎么樣。以擴句的形式,逐漸訓練學生寫話,由淺入深,逐步提高。
2.堅持寫日記。我要求學生把每天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哪怕只能寫一句完整的話也行,要求無錯別字,句子通順。只要堅持天天寫,天天反思,一定能提高。
3.學生在能寫出一句或幾句通順的話后,要求有所提高,就規定寫某一方面的主題。如給出一幅畫,以回答問題的形式寫話(什么時間,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春天你有什么發現(你發現天氣有什么變化,動植物有什么變化,人們的穿著、活動有什么變化)。通過這樣的訓練,使學生能把句子恰當地聯系起來,表現一個主題。
五、重視閱讀,積累詞句
讀書不但可以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而且能奠定學生良好的寫作基礎。人教版新教材課文本身就是很好的讀物,因此我在課堂上就很注重讓學生積累好詞好句,在讀的基礎上,教會學生去摘抄。利用課本教給學生摘抄的方法,如用鉛筆劃出某篇課文中的段落等,然后再摘抄到讀寫本上。經過幾次練習,學生基本上懂得了該摘抄些什么,他們就會在課外書上也用這方法,細心的同學生甚至會分門別類去摘抄。如描寫人物,描寫天氣,描寫景物等。通過摘抄學生積累了大量語言,寫話能力明顯提高。
六、創設情景,練習寫話
新教材課文圖文并茂,書本中的情境圖更是別具匠心,充滿童趣,它大大激發了兒童學習的興趣及注意力,它是學生學習課文的好幫手,同時我還發覺它也是培養學生看圖寫話的好材料。剛開始我讓學生給每幅情境圖配上一句話,這大大激發了學生們的興趣。從寫一句話到寫兩、三句,從寫幾句到一、兩段話。接著利用課外單幅圖讓學生寫話,最后就改為三至五幅圖的連環畫。此時就訓練學生逐圖觀察,抓住主要內容連段篇。但對學生要求不可過高,只要句子通順,重點能體現出來即可,如果出現優美詞句,有創新性的火花閃現即大力表揚,激發學生寫的興趣。